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村落空间肌理的参数化解析与重构及其规划应用研究

致谢第5-7页
前言第7-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31-52页
    1.1 缘起第31-34页
        1.1.1 村落传统特征的有效传承需要对空间形态规律进行深度研究第31-32页
            1.1.1.1 村落空间形态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是村落传统特征的直观表达第31-32页
            1.1.1.2 对村落空间肌理内在规律的研究是延续传统的重要途径第32页
        1.1.2 主流规划技术在空间肌理规律的解析和应用方面具有局限性第32-34页
    1.2 研究预判:参数化技术能够有效地解析与重构出村落空间肌理内在规律第34-35页
    1.3 研究目的:解析与重构村落空间肌理内在规律以设计出兼具传统和现代特征的村落空间肌理第35页
    1.4 研究的概念界定第35-44页
        1.4.1 乡村/村落/村庄/传统乡村聚落第35-36页
        1.4.2 空间肌理第36-37页
        1.4.3 村落(宏观)空间肌理第37-38页
        1.4.4 道路空间肌理/地块空间肌理/建筑空间肌理第38-42页
        1.4.5 参数第42页
        1.4.6 参数化技术第42-43页
        1.4.7 解析与重构第43-44页
    1.5 研究对象的选择第44-45页
    1.6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第45-46页
        1.6.1 理论价值第45页
        1.6.2 实践意义第45-46页
        1.6.3 创新点第46页
    1.7 研究方法第46-47页
    1.8 研究设计第47-52页
        1.8.1 研究(思路)逻辑架构第47-48页
        1.8.2 研究内容第48-51页
        1.8.3 研究组织框架第51-52页
第2章 研究综述第52-78页
    2.1 村落空间肌理形态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第52-59页
        2.1.1 理论基础第52-57页
            2.1.1.1 单一形态学研究可行性的理论论证第52-54页
            2.1.1.2 计算机反演村落空间肌理的可行性论证第54-57页
            2.1.1.3 基于概率统计的参数与规则确定方法的可行性论证第57页
        2.1.2 论文研究的现实基础第57-59页
            2.1.2.1 大量城市设计实践经验的借鉴与启示第57-58页
            2.1.2.2 村落发展的现实环境研判第58-59页
        2.1.3 结论第59页
    2.2 村落空间肌理特征解析与重构方法的研究综述第59-67页
        2.2.1 肌理特征解析方法第59-62页
            2.2.1.1 定性解析的方法第59-60页
            2.2.1.2 定量解析的方法第60-62页
        2.2.2 肌理特征重构方法第62-63页
        2.2.3 现有解析与重构方法的评述第63-67页
            2.2.3.1 解析方法:重解释轻应用,缺乏系统性第63-65页
            2.2.3.2 重构方法:全局性差,对规划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第65-66页
            2.2.3.3 解析与重构方法的一体化程度低第66页
            2.2.3.4 可读性与可理解性程度较低第66-67页
    2.3 村落宏观空间肌理核心构成要素的研究现状第67-73页
        2.3.1 道路空间肌理的研究现状第67-68页
        2.3.2 地块空间肌理的研究现状第68-72页
        2.3.3 建筑空间肌理的研究现状第72-73页
        2.3.4 小结第73页
    2.4 参数化技术在城乡规划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进展第73-76页
        2.4.1 发展历程与趋势:与城乡规划结合的趋势不断增强第73页
        2.4.2 研究内容与视角第73-76页
        2.4.3 评述第76页
    2.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3章 传承视角下当前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剖析第78-96页
    3.1 村落宏观空间肌理特征解读第78-81页
    3.2 当前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村落传统价值传承的缺失第81-88页
        3.2.1 演化过程:自下而上动态过程向自上而下静态规划转变第81-82页
        3.2.2 空间组织逻辑:多线索有机融合模式向简单机械叠加模式转变第82-83页
        3.2.3 肌理形态特征第83-86页
            3.2.3.1 “大分散、小集中”转向“过度集中”第83-84页
            3.2.3.2 “小尺度、高可识别性”转向“大尺度、低可识别性”第84-85页
            3.2.3.3 “简单、自然、统一而不失丰富性”转向“繁复、机械、单调的趋同化”第85-86页
        3.2.4 肌理功能特征第86-88页
            3.2.4.1 肌理的历史文化表征功能衰退第86-87页
            3.2.4.2 良好的安宁化交通功能被高干扰的交通体系所替代第87页
            3.2.4.3 空间功能单一化,交往性与场所性空间大量减少第87-88页
        3.2.5 村庄规划建设过程:村民参与程度大幅降低第88页
    3.3 成因剖析第88-90页
        3.3.1 对村落空间主体性和规律性价值重视的不足第88-89页
        3.3.2 对村落空间肌理内在规律量化解析与规划应用的不足第89-90页
    3.4 解决策略:基于参数化技术的村落空间肌理解析与重构第90-94页
        3.4.1 参数化设计方法的特征第90-91页
            3.4.1.1 一种高效的辅助设计工具第90页
            3.4.1.2 设计过程的高效性以及基于动态关联功能的半人工智能化第90-91页
        3.4.2 技术平台的比较与选择:CityEngine第91-92页
        3.4.3 CE软件平台简介第92-94页
            3.4.3.1 CityEngine软件概要第92-93页
            3.4.3.2 CE软件界面第93-94页
    3.5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4章 聚落边界提取及道路空间肌理参数化解析与重构第96-123页
    4.1 聚落边界的提取第96-102页
        4.1.1 聚落边界概念与属性特征第96-97页
        4.1.2 现有聚落边界提取方法的比较与评析第97-98页
        4.1.3 聚落边界提取方法优化第98-100页
            4.1.3.1 提取原则第98-99页
            4.1.3.2 提取方法第99-100页
        4.1.4 案例村落聚落边界提取结果第100-102页
    4.2 道路空间肌理参数化解析与重构的技术流程第102-103页
    4.3 现状肌理数据的预处理第103-105页
        4.3.1 道路交叉口的优化第103页
        4.3.2 单体道路的优化第103-105页
        4.3.3 整体路网的优化与肌理提取第105页
    4.4 道路空间肌理参数化解析第105-115页
        4.4.1 道路空间肌理分解与子图形集合的构建第106页
        4.4.2 道路空间肌理传统特征解读及其参数化转译第106-111页
            4.4.2.1 道路空间肌理与环境(地形)之间相互调适第106-108页
            4.4.2.2 整体路网呈现出“类型性”特征第108-109页
            4.4.2.3 道路空间肌理空间分布的中心性特征第109-110页
            4.4.2.4 路网等级非鲜明化的特征第110页
            4.4.2.5 其它形态特征第110-111页
        4.4.3 基于现代生活需求的道路空间肌理传统特征价值甄选与优化第111-113页
            4.4.3.1 村落发展趋势研判第111-112页
            4.4.3.2 传统特征甄选与优化第112-113页
        4.4.4 道路空间肌理解析的参数集及其提取规则第113-115页
    4.5 道路空间肌理参数化重构第115-120页
        4.5.1 道路空间肌理参数化重构方法第115-120页
            4.5.1.1 道路空间肌理重构思路第115页
            4.5.1.2 道路空间肌理子图形集合的关联模型构建第115-116页
            4.5.1.3 道路空间肌理三维建模方法核心内容阐释第116-118页
            4.5.1.4 CE道路建模模块的拓展与优化第118-119页
            4.5.1.5 案例村落道路空间肌理参数化重构的实验第119-120页
    4.6 相似度评价第120-122页
    4.7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5章 地块空间肌理参数化解析与重构第123-158页
    5.1 参数化解析与重构的技术流程第123页
    5.2 现状地块空间肌理的提取与优化第123-128页
        5.2.1 地块提取步骤第123页
        5.2.2 地块提取规则第123-125页
        5.2.3 地块优化规则第125-127页
        5.2.4 案例村落地块空间肌理的提取与优化第127-128页
    5.3 地块空间肌理参数化解析第128-142页
        5.3.1 地块空间肌理分解与子图形集合的构建第128-129页
        5.3.2 地块空间肌理传统特征解读第129-136页
            5.3.2.1 地块空间肌理生成机制第129页
            5.3.2.2 地块组团形态特征第129-131页
            5.3.2.3 单体地块形态特征第131-132页
            5.3.2.4 单体地块规模特征第132-133页
            5.3.2.5 地块规模空间分布特征第133页
            5.3.2.6 地块方向属性第133-135页
            5.3.2.7 地块与自然地形之间的关系第135-136页
        5.3.3 地块视角的村落发展趋势研判第136页
        5.3.4 地块空间肌理传统特征甄选与优化第136-138页
        5.3.5 地块空间肌理核心形态特征参数化转译第138-140页
        5.3.6 地块空间肌理解析的核心参数及规则集合第140-142页
    5.4 地块空间肌理参数化重构第142-151页
        5.4.1 基本思路与原理第142-143页
        5.4.2 重构平台和方法第143-144页
        5.4.3 CityEngine平台内置地块分割模块的不足第144-145页
        5.4.4 地块空间肌理参数化重构的核心内容阐释第145-151页
            5.4.4.1 三种地块划分模式的原理和方法阐释第145-147页
            5.4.4.2 地块组团划分模式的选择第147-148页
            5.4.4.3 地块规模特征的模拟重构第148-150页
            5.4.4.4 地块方向的确定第150页
            5.4.4.5 地块与地形之间相互调适目标的实现第150-151页
            5.4.4.6 参数化重构中涉及到的其它相关内容第151页
    5.5 案例村落地块空间肌理解析与重构实验第151-153页
        5.5.1 案例村落地块空间肌理解析结果第151-152页
        5.5.2 案例村落地块空间肌理参数化重构结果第152-153页
    5.6 重构方案合理性评价与人工优化第153-157页
        5.6.1 合理性评价方法第153-154页
            5.6.1.1 基于主观经验判断的定性评价第153-154页
            5.6.1.2 基于量化指标的客观分析与评价第154页
        5.6.2 地块空间肌理重构方案的人工优化方法第154-155页
        5.6.3 案例村落地块空间肌理重构方案的合理性评价与人工优化第155-157页
            5.6.3.1 重构方案合理性评价第155-156页
            5.6.3.2 人工优化后的重构方案第156-157页
    5.7 本章小结第157-158页
第6章 建筑空间肌理参数化解析与重构第158-190页
    6.1 解析与重构的技术流程第158页
    6.2 建筑空间肌理的参数化解析第158-171页
        6.2.1 建筑空间肌理的分解与子图形集合的构建第158-159页
        6.2.2 建筑空间肌理传统特征解读第159-165页
            6.2.2.1 街巷空间的特征第159-160页
            6.2.2.2 院落空间的特征第160-161页
            6.2.2.3 建筑基底形状的特征第161-162页
            6.2.2.4 建筑基底尺度的特征第162-163页
            6.2.2.5 建筑方向的特征第163-164页
            6.2.2.6 建筑屋顶形状的特征第164页
            6.2.2.7 建筑主体(墙体/屋身)的特征第164-165页
            6.2.2.8 建筑表皮纹理的特征第165页
        6.2.3 建筑视角的村落发展趋势研判第165-166页
        6.2.4 建筑空间肌理传统特征甄选与优化第166-167页
        6.2.5 建筑空间肌理核心要素的参数化转译第167-170页
        6.2.6 建筑空间肌理参数解析的核心参数及规则集合第170-171页
    6.3 建筑空间肌理参数化重构第171-178页
        6.3.1 重构原理与步骤第171-172页
        6.3.2 建筑空间肌理参数化三维建模核心技术阐释第172-178页
            6.3.2.1 由地块到建筑基底形状的生成方法第173-174页
            6.3.2.2 建筑方向的判定与调整第174-176页
            6.3.2.3 建筑墙体的生成方法第176-177页
            6.3.2.4 建筑屋顶的生成方法第177页
            6.3.2.5 纹理贴图的方法第177-178页
    6.4 建筑空间肌理参数化建模实例第178-187页
        6.4.1 建筑原型的选取第178-179页
        6.4.2 单体建筑的建模及其步骤第179-184页
            6.4.2.1 确定地块与建筑基底形状第179页
            6.4.2.2 生成建筑两侧的马头墙第179-182页
            6.4.2.3 对建筑前后墙体进行参数化建模第182页
            6.4.2.4 生成建筑主体(建筑墙体以外的主体部分)第182页
            6.4.2.5 生成门窗等构件第182-183页
            6.4.2.6 生成建筑屋顶第183页
            6.4.2.7 对建筑表皮肌理进行贴图第183页
            6.4.2.8 模型总成与成型第183-184页
        6.4.3 几种不同类型三合院的参数化建模实例第184-185页
        6.4.4 建筑群组的参数化建模第185-187页
    6.5 重构方案合理性评价与人工优化第187-189页
        6.5.1 合理性评价第187-188页
            6.5.1.1 基于主观经验的定性评价第187-188页
            6.5.1.2 基于量化指标的客观分析与评价第188页
        6.5.2 人工优化第188-189页
    6.6 本章小结第189-190页
第7章 参数化解析与重构的规划应用研究第190-211页
    7.1 参数化解析与重构的成果形式与内容第190-192页
        7.1.1 描述村落空间肌理的参数集合第190-191页
        7.1.2 村落空间肌理参数化规划方案第191-192页
    7.2 参数化解析与重构的规划应用方法第192-196页
        7.2.1 参数化成果的转化方法第192-195页
            7.2.1.1 转化为规划设计导则第193-194页
            7.2.1.2 转化为图件或者数据库第194页
            7.2.1.3 转化为量化的控制指标第194-195页
        7.2.2 参数化成果的规划应用途径第195-196页
            7.2.2.1 指导整体空间形态概念设计第195页
            7.2.2.2 指导村落空间形态详细方案设计第195页
            7.2.2.3 对规划方案进行量化评价第195-196页
            7.2.2.4 精细化管理村民自发建房行为第196页
            7.2.2.5 辅助与优化村庄规划技术第196页
    7.3 参数化技术在解决当前村庄规划中存在问题的应用第196-209页
        7.3.1 实现演化过程的动态性第196-204页
            7.3.1.1 参数化动态模拟村落空间肌理生长的原理与方法第196-198页
            7.3.1.2 基于参数化动态模拟的规划方案生成与优化实践第198-202页
            7.3.1.3 应对环境变化的参数化规划方案动态调整原理与方法第202-203页
            7.3.1.4 应对环境变化的参数化规划方案动态调整实践第203-204页
        7.3.2 实现演化过程的随机性第204-205页
        7.3.3 实现村落空间肌理优化与传承第205-208页
            7.3.3.1 自然演化与主流规划模式下村落空间组织逻辑的不足第205-206页
            7.3.3.2 基于参数化技术的村落空间组织逻辑优化原理与方法第206-207页
            7.3.3.3 参数化村落空间组织逻辑的规划应用第207-208页
        7.3.4 村庄规划建设过程:高效率三维可视化的公众参与平台设计第208-209页
    7.4 本章小结第209-211页
第8章 实证研究第211-235页
    8.1 案例概况第211-212页
    8.2 现状分析与相关参数提取第212-220页
        8.2.1 规划范围与基地现状第212-213页
            8.2.1.1 范围与基地概况第212-213页
            8.2.1.2 参数化解析对象的选取第213页
        8.2.2 案例村落传统特征解析第213-220页
            8.2.2.1 道路空间肌理提取与参数化解析第213-215页
            8.2.2.2 地块空间肌理提取与参数化解析第215-217页
            8.2.2.3 建筑空间肌理提取与参数化解析第217-220页
    8.3 基于现代需求的传统特征优化第220-226页
        8.3.1 发展诉求调查与传统特征优化方向确定第220-223页
        8.3.2 相关参数的优化与调整第223-226页
            8.3.2.1 调整与优化后的道路空间肌理相关参数值第223页
            8.3.2.2 调整与优化后的地块空间肌理相关参数值第223-225页
            8.3.2.3 调整与优化后的地块空间肌理相关参数值第225-226页
    8.4 参数化规划方案第226-232页
        8.4.1 参数化自动生成的道路方案与人工调整方案第226-228页
            8.4.1.1 自动模拟方案第226-227页
            8.4.1.2 人工调整方案第227-228页
        8.4.2 参数化自动生成的地块方案与人工调整方案第228-230页
            8.4.2.1 自动模拟方案第228-229页
            8.4.2.2 人工调整方案第229-230页
        8.4.3 参数化自动生成的建筑方案第230-231页
        8.4.4 规划建设管理建议第231-232页
    8.5 参数化规划方案与常规规划方案的比较与评价第232-233页
        8.5.1 直观形态的比较第232页
        8.5.2 技术经济指标的比较第232-233页
        8.5.3 公众参与度的比较第233页
    8.6 本章小结第233-235页
第9章 总结与展望第235-240页
    9.1 研究总结第235-237页
        9.1.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第235-236页
        9.1.2 研究不足第236-237页
    9.2 研究展望第237-238页
    9.3 结语第238-240页
参考文献第240-248页
附录一:建筑几种常用屋顶参数化生成代码与图示第248-253页
附录二:东舍墩村问卷调查表第253-258页
附录三:村落空间肌理参数化规划技术方法核心内容的技术路线图第258-259页
附录四:专业语汇第259-262页
附录五:地块规模特征调查分析第262-269页
附录六:地块方向与地块组团边界的关系分析第269-272页
作者简历第272-274页

论文共2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蛋白质-RNA相互作用预测模型构建
下一篇:乳腺癌整合数据分析平台的构建及分子标志物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