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9-18页 |
(一) 研究缘由及研究价值 | 第9-10页 |
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9页 |
2.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 第11-13页 |
2.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功能的研究 | 第13-14页 |
3.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用功能的研究 | 第14-16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16页 |
2. 逻辑分析法 | 第16页 |
3. 辩证分析法 | 第16页 |
4. 案例分析法 | 第16-17页 |
(四)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1. 本论文的重难点 | 第17页 |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用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理论 | 第18-19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需要的理论 | 第19-20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第20-21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用功能界说 | 第21-28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述 | 第21-23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含义 | 第21-22页 |
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价值的关系 | 第22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型 | 第22页 |
4.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的关系 | 第22-23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含义、特点及表现 | 第23-27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含义 | 第24-25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用功能的特点 | 第25-26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用功能的表现 | 第26-27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实质及过程 | 第27-28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用功能发挥的实质 | 第27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用功能发挥的过程 | 第27-28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用功能的现实境况 | 第28-34页 |
(一)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致使忽视个体功能 | 第28-29页 |
1.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注重社会功能 | 第29页 |
2. 对于个体的发展需求关注不够 | 第29页 |
(二) 教育者对个体享用功能认识不足从而未能愉悦教育对象 | 第29-31页 |
1. 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的享用功能认识不足 | 第29-30页 |
2.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个体精神需求的关注度不高 | 第30页 |
3. 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并未使个体愉悦 | 第30-31页 |
(三) 教育对象主体意识不强影响享用功能实现 | 第31-33页 |
1. 教育对象对思想道德品质的心理需要和愿望不够强烈 | 第31-32页 |
2. 教育对象的自我主体意识不强 | 第32页 |
3. 教育对象的德性尚未充分发挥 | 第32-33页 |
(四) 复杂环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实现提出挑战 | 第33-34页 |
1. 西方社会思潮冲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 第33页 |
2. 社会转型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限制 | 第33-34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实现 | 第34-41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实现的外在推动力 | 第34-38页 |
1. 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精神需要的切实关注 | 第34-35页 |
2. 教育者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 第35-36页 |
3. 教育内容要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 | 第36页 |
4. 教育方式要充分体现教育的美学意蕴 | 第36-38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内在驱动力 | 第38-41页 |
1. 激发个体精神动力 | 第38-39页 |
2. 满足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 | 第39页 |
3. 提升教育对象个体感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 第39-41页 |
结束语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