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1 自噬的发生过程以及分子机制研究 | 第14-19页 |
1.1.1 自噬的类型 | 第15-16页 |
1.1.2 自噬的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1.1.3 自噬的分子机制 | 第17页 |
1.1.4 调控细胞自噬的信号通路 | 第17-18页 |
1.1.5 线粒体自噬的发生 | 第18-19页 |
1.1.6 自噬与肿瘤的关系 | 第19页 |
1.2 细胞凋亡的发生及分子机理 | 第19-20页 |
1.2.1 细胞凋亡发生的过程 | 第20页 |
1.2.2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 第20页 |
1.3 RecQL4解旋酶以及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3.1 RecQL4解旋酶 | 第21页 |
1.3.2 RecQL4在细胞中的定位 | 第21-22页 |
1.3.3 RecQL4解旋酶的功能 | 第22-24页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4-4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8页 |
2.1.1 细胞株 | 第24页 |
2.1.2 质粒载体 | 第24页 |
2.1.3 引物序列 | 第24-25页 |
2.1.4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5-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42页 |
2.2.1 合成gRNA退火产物 | 第28-29页 |
2.2.2 质粒构建 | 第29-32页 |
2.2.3 细胞培养 | 第32-33页 |
2.2.4 sgRNA活性鉴定 | 第33-35页 |
2.2.5 构建基因敲除稳定细胞系 | 第35-36页 |
2.2.6 蛋白表达鉴定 | 第36-38页 |
2.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8-39页 |
2.2.8 免疫荧光实验 | 第39-40页 |
2.2.9 ROS产量检测实验 | 第40页 |
2.2.10 线粒体数量检测(避光) | 第40-41页 |
2.2.11 细胞凋亡检测(避光) | 第41-42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2-54页 |
3.1 通过CRISPR/Cas9建立RecQL4敲除的U2OS细胞系 | 第42-43页 |
3.1.1 基因组水平的验证 | 第42页 |
3.1.2 蛋白水平的验证 | 第42-43页 |
3.2 RecQL4缺失突变对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 | 第43-46页 |
3.2.1 LC3蛋白表达量的检测 | 第43-44页 |
3.2.2 EGFP-LC3荧光聚集体数量的检测 | 第44-45页 |
3.2.3 自噬流检测实验 | 第45-46页 |
3.3 细胞ROS含量以及自噬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46-48页 |
3.3.1 细胞ROS水平的检测 | 第46-47页 |
3.3.2 PARP-1,AMPK和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47-48页 |
3.4 RecQL4是有效诱导线粒体自噬的必要条件 | 第48-50页 |
3.4.1 线粒体数量的检测 | 第48页 |
3.4.2 Rotenone处理细胞,LC3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48-49页 |
3.4.3 PINK1稳定性的检测 | 第49-50页 |
3.5 Rotenone处理细胞后,细胞凋亡水平的检测 | 第50-54页 |
3.5.1 Annexin V/PI染色,流式检测细胞凋亡 | 第50-52页 |
3.5.2 凋亡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52-54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