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胡蜂毒的主要物质类别鉴定研究 | 第14-29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4-1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4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14页 |
1.3 仪器与设备 | 第14-15页 |
2 方法与步骤 | 第15-21页 |
2.1 胡蜂毒中总肽蛋白类物质和氨基酸的鉴别实验 | 第15-16页 |
2.2 胡蜂毒中糖或苷类物质的鉴别实验 | 第16-17页 |
2.3 胡蜂毒中生物碱类物质的鉴别实验 | 第17-18页 |
2.4 胡蜂毒的SDS-PAGE特征图谱研究 | 第18-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3.1 胡蜂毒中总肽蛋白类物质和氨基酸的鉴别实验 | 第21-22页 |
3.2 胡蜂毒中糖或苷类物质的鉴别实验 | 第22-23页 |
3.3 胡蜂毒中生物碱类物质的鉴别实验 | 第23-24页 |
3.4 胡蜂毒的SDS-PAGE特征图谱研究 | 第24-27页 |
4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二部分 胡蜂毒主要物质类别的含量测定 | 第29-54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1.3 仪器与设备 | 第29-30页 |
2 BCA法测定胡蜂毒中蛋白多肽的方法与步骤 | 第30-31页 |
2.1 实验原理 | 第30页 |
2.2 实验试剂配制 | 第30页 |
2.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30-31页 |
3 福林酚试剂法测定胡蜂毒中蛋白多肽含量的方法与步骤 | 第31-33页 |
3.1 实验原理 | 第31页 |
3.2 实验试剂配制 | 第31-3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4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胡蜂毒中蛋白多肽含量的方法与步骤 | 第33-34页 |
4.1 实验原理 | 第33页 |
4.2 实验试剂配制 | 第3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5 茚三酮法测定胡蜂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方法与步骤 | 第34-37页 |
5.1 实验原理 | 第34页 |
5.2 实验试剂配制 | 第34-35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6 苯酚-硫酸法测定胡蜂毒中多糖含量 | 第37-38页 |
6.1 实验原理 | 第37页 |
6.2 实验试剂 | 第37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7 实验结果 | 第38-51页 |
7.1 BCA法测定胡蜂毒中蛋白多肽含量实验结果 | 第39-41页 |
7.2 福林酚试剂法测定胡蜂毒中蛋白多肽含量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7.3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胡蜂毒中蛋白多肽含量实验结果 | 第43-45页 |
7.4 茚三酮法测定胡蜂毒游离氨基酸含量实验结果 | 第45-49页 |
7.5 苯酚-硫酸法测定胡蜂毒中多糖含量实验结果 | 第49-51页 |
8 讨论 | 第51-53页 |
9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部分 胡蜂毒中主成分的分离纯化 | 第54-75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1.3 试验仪器 | 第54页 |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54-56页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4-55页 |
2.2 最佳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55页 |
2.3 胡蜂毒分析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55页 |
2.4 胡蜂毒主要成分的分析—制备 | 第55页 |
2.5 结构测序与解析 | 第55-5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6-73页 |
3.1 最佳吸收波长的确立 | 第56页 |
3.2 分析色谱条件的确立 | 第56-57页 |
3.3 胡蜂毒的6个主要成分的峰光谱图 | 第57页 |
3.4 胡蜂毒各主成分分析-制备色谱条件的优化与放大 | 第57-60页 |
3.5 胡蜂毒各主要成分的纯度检测 | 第60-72页 |
3.6 胡蜂毒主成分的结构鉴定 | 第72-73页 |
4 讨论 | 第73-74页 |
5 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78-79页 |
综述 | 第7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