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中国自然保护区植物生活型多样性格局的统计学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3-16页
        1.2.1 植物生活型第13-14页
        1.2.2 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第14-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18-31页
    2.1 区域概况第18-21页
        2.1.1 研究区域概况第18-19页
        2.1.2 保护区概况第19-21页
    2.2 植被数据第21-22页
        2.2.1 Raunkiaer生活型分类系统第21-22页
        2.2.2 植物生活型数据第22页
    2.3 气候数据第22-26页
    2.4 统计分析第26-31页
        2.4.1 回归分析第27页
        2.4.2 回归效果的显著性检验第27-29页
        2.4.3 回归残差分析第29-30页
        2.4.4 多重共线性分析第30-31页
第3章 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生活型物种相对丰富度格局第31-46页
    3.1 高位芽植物(PH)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32-34页
    3.2 地上芽植物(CH)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34-35页
    3.3 地面芽植物(H)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35-38页
    3.4 隐芽植物(CR)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38-40页
    3.5 一年生植物(TH)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40-41页
    3.6 讨论第41-44页
    3.7 小结第44-46页
第4章 暖温带植物生活型物种相对丰富度格局第46-60页
    4.1 高位芽植物(PH)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47-48页
    4.2 地上芽植物(CH)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48-50页
    4.3 地面芽植物(H)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50-52页
    4.4 隐芽植物(CR)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52-54页
    4.5 一年生植物(TH)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54-56页
    4.6 讨论第56-58页
    4.7 小结第58-60页
第5章 中温带和寒温带植物生活型物种相对丰富度格局第60-74页
    5.1 高位芽植物(PH)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61-63页
    5.2 地上芽植物(CH)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63-64页
    5.3 地面芽植物(H)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64-66页
    5.4 隐芽植物(CR)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66-69页
    5.5 一年生植物(TH)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69-70页
    5.6 讨论第70-73页
    5.7 小结第73-74页
第6章 高原气候带植物生活型物种相对丰富度格局第74-87页
    6.1 高位芽植物(PH)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75-76页
    6.2 地上芽植物(CH)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76-78页
    6.3 地面芽植物(H)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78-80页
    6.4 隐芽植物(CR)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80-81页
    6.5 一年生植物(TH)物种相对丰富度模型第81-83页
    6.6 讨论第83-86页
    6.7 小结第86-87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87-91页
    7.1 结论第87-89页
    7.2 展望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6页
附录第96-10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05-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乳杆菌NCU116富硒培养及菌剂制备技术研究
下一篇:经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慢性丙肝患者十年随访结果及其预测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