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绪论 | 第10-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四)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五)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一) 新古典经济学下生产率测度理论发展 | 第14-16页 |
1. 索洛经济增长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2. 参数与非参数的前沿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二)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第16-17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1.碳生产率重要性及其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 | 第17页 |
2. 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分解研究 | 第17-18页 |
3. 碳生产率空间差异的研究 | 第18-19页 |
三、数据来源说明、指标测算及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一)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说明 | 第19-20页 |
1. 变量选取 | 第19页 |
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19-20页 |
(二) 主要指标测算 | 第20-21页 |
1. 碳排放、碳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 第20页 |
2. 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测度方法 | 第20-21页 |
(三) 研究方法与计量模型 | 第21-25页 |
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2. 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 第23页 |
3. 地理加权回归分析 | 第23-25页 |
四、桂滇黔地区碳生产率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第25-37页 |
(一) 桂滇黔地区碳生产率的描述统计分析 | 第25-27页 |
(二) 桂滇黔地区碳生产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趋势 | 第27-30页 |
(三) 桂滇黔地区碳生产率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第30-37页 |
1. 桂滇黔地区碳生产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第30-32页 |
2. 桂滇黔地区碳生产率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第32-37页 |
五、桂滇黔地区碳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空间非稳定性分析 | 第37-46页 |
(一)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 第37-41页 |
1. 构造计量经济模型 | 第37-38页 |
2.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 第38-41页 |
(二)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 | 第41-46页 |
六、结论与建议 | 第46-50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二) 政策建议 | 第47-49页 |
1. 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技术进步对实现碳减排目标的作用 | 第47-48页 |
2.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 第48页 |
3. 坚持开放发展,充分利用外资发展低碳经济 | 第48-49页 |
4. 改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节能减排支出比重 | 第49页 |
(三) 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一:桂滇黔39地级市(自治州)名单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经历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