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生物材料学论文

菌毛及纳米材料对地杆菌胞外电子传递影响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46页
    1.1 地杆菌第12-13页
    1.2 四型菌毛:结构与功能第13-19页
    1.3 胞外电子传递第19-24页
        1.3.1 胞外氧化铁代谢第20-21页
        1.3.2 阳极代谢第21-23页
        1.3.3 种间直接电子传递第23-24页
    1.4 菌毛介导的胞外电子传递模型第24-28页
        1.4.1 类金属导电模型第25页
        1.4.2 电子跃迁模型第25-27页
        1.4.3 Stepping stone模型第27-28页
    1.5 导电菌毛模型第28-32页
        1.5.1 菌毛单体模型第28-29页
        1.5.2 菌毛模型第29-32页
    1.6 纳米材料与胞外电子传递第32-34页
        1.6.1 天然纳米粒子促进胞外电子传递第32-33页
        1.6.2 纳米材料促进产电菌阳极代谢第33-34页
    1.7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第34-36页
    参考文献第36-46页
第二章 菌毛蛋白基因定位与翻译起始密码子识别第46-72页
    2.1 引言第46-4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8-59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48-49页
        2.2.2 菌株与质粒第49-50页
        2.2.3 基因操作与质粒构建第50-53页
        2.2.4 构建转基因硫还原地杆菌第53-55页
        2.2.5 培养基配置与细菌培养第55-57页
        2.2.6 蛋白变性凝胶电泳和蛋白免疫印迹第57-58页
        2.2.7 蛋白胶染色第58页
        2.2.8 免疫金标记与透射电镜观察第58页
        2.2.9 Ferrozine分析第58-59页
        2.2.10 荧光实时定量PCR第5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9-67页
        2.3.1 组氨酸标签标记菌毛蛋白基因第60-63页
            2.3.1.1 基因组原位标记第60-61页
            2.3.1.2 基因组非原位标记第61-62页
            2.3.1.3 胞外氧化铁代谢第62-63页
        2.3.2 菌毛蛋白翻译起始密码子分析第63-67页
            2.3.2.1 地杆菌四型菌毛蛋白基因比对第63-64页
            2.3.2.2 菌株pilA4和pilA5低水平转录GSU1496第64-65页
            2.3.2.3 菌株pilA4低水平表达菌毛蛋白第65-67页
    2.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第三章 构建表达绿脓杆菌菌毛蛋白硫还原地杆菌及对胞外电子传递的影响第72-96页
    3.1 引言第72-7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74-85页
        3.2.1 试剂与仪器第74页
        3.2.2 菌株与质粒第74-76页
        3.2.3 基因操作与质粒构建第76-78页
        3.2.4 构建转基因硫还原地杆菌第78-79页
        3.2.5 培养基配置与细菌培养第79-81页
        3.2.6 细菌阳极产电能力测试第81页
        3.2.7 蛋白变性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第81-82页
        3.2.8 蛋白胶染色和血红素染色第82-83页
        3.2.9 胶体金免疫分析与透射电镜观察第83页
        3.2.10 细菌粘附性测试第83页
        3.2.11 阳极生物膜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第83-84页
        3.2.12 荧光实时定量PCR第84页
        3.2.13 菌毛导电性测试第84-85页
        3.2.14 Ferrozine分析第8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85-91页
        3.3.1 Pa-PilA在DL1中表达与组装第85-88页
        3.3.2 菌株PA表面细胞色素C组成与分布第88-89页
        3.3.3 OmcS与PA-pili结合第89页
        3.3.4 菌株PA胞外电子传递第89-91页
    3.4 总结与展望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6页
第四章 菌毛组成与结构对硫还原地杆菌胞外电子传递的影响第96-126页
    4.1 引言第96-9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97-112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98页
        4.2.2 菌株与质粒第98-104页
        4.2.3 基因操作与质粒构建第104-109页
        4.2.4 转基因硫还原地杆菌构建与筛选第109页
        4.2.5 培养基配置与细菌培养第109页
        4.2.6 阳极代谢能力测试第109-110页
        4.2.7 蛋白变性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第110页
        4.2.8 透射电镜观察第110页
        4.2.9 Ferrozine分析第110-111页
        4.2.10 荧光实时定量PCR第111-11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12-122页
        4.3.1 菌毛蛋白芳香族氨基酸与胞外电子传递第112-115页
            4.3.1.1 构建Gs-PilA芳香族氨基酸突变株第112-113页
            4.3.1.2 菌毛蛋白芳香族氨基酸突变株胞外氧化铁还原第113-115页
        4.3.2 增加菌毛细胞色素C含量对胞外电子传递的影响第115-117页
            4.3.2.1 构建菌毛蛋白PgcA标记菌株第115-116页
            4.3.2.2 菌株KN-PpcA氧化铁还原第116-117页
        4.3.3 菌毛蛋白结构对胞外电子传递的影响第117-122页
            4.3.3.1 不同结构菌毛蛋白的选择第117-118页
            4.3.3.2 菌毛蛋白结构对菌株DL1胞外电子传递的影响第118-120页
            4.3.3.3 菌毛蛋白结构对菌株KN400胞外电子传递的影响第120-122页
    4.4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6页
第五章 石墨烯/血红素纳米复合物促进细菌阳极胞外电子传递第126-140页
    5.1 引言第126-127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27-130页
        5.2.1 试剂与仪器第127-128页
        5.2.2 试剂与仪器第128页
        5.2.3 电极修饰第128页
        5.2.4 试剂与仪器第128-129页
        5.2.5 半电池构建与阳极产电测试第129页
        5.2.6 阳极电化学表征第129-130页
        5.2.7 紫外吸收光谱和拉曼光谱第130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130-135页
        5.3.1 石墨烯/血红素复合材料表征第130-131页
        5.3.2 石墨烯/血红素复合物修饰阳极产电能力测试第131-132页
        5.3.3 石墨烯/血红素复合物修饰阳极电化学表征第132-134页
        5.3.4 石墨烯/血红素复合物修饰阳极促进Gs-ΔOmcZ代谢阳极第134-135页
    5.4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40-142页
附录1第142-143页
附录2第143-144页
附录3第144-145页
发表论文第145-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同步EEG-fMRI融合技术与情感决策问题应用研究
下一篇: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