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11-1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4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1.3.3 创新点 | 第14-15页 |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15-23页 |
| 2.1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 2.1.1 长江经济带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2.1.2 物流产业集聚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2.1.3 研究现状综合述评 | 第18页 |
| 2.2 物流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 | 第18-23页 |
| 2.2.1 物流产业集聚的概念 | 第18页 |
| 2.2.2 物流产业集聚的特征 | 第18-19页 |
| 2.2.3 物流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 第19-23页 |
| 3 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集聚水平分析 | 第23-30页 |
| 3.1 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3-26页 |
| 3.1.1 物流产业投入 | 第23-24页 |
| 3.1.2 物流产业产出 | 第24-26页 |
| 3.2 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 第26-30页 |
| 3.2.1 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辨析与选用 | 第26-27页 |
| 3.2.2 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 第27页 |
| 3.2.3 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演变及聚类分析 | 第27-30页 |
| 4 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30-35页 |
| 4.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页 |
| 4.1.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30页 |
| 4.1.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30页 |
| 4.2 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30-32页 |
| 4.3 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32-35页 |
| 5 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42页 |
| 5.1 理论假设、变量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 第35-36页 |
| 5.1.1 理论假设 | 第35页 |
| 5.1.2 变量设计 | 第35-36页 |
| 5.1.3 描述性统计 | 第36页 |
| 5.2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 第36-42页 |
| 5.2.1 空间计量模型简介及选择 | 第36-37页 |
| 5.2.2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 第37-38页 |
| 5.2.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 6 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的对策建议 | 第42-45页 |
| 6.1 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 第42页 |
| 6.2 重视社会资本的显著正效应 | 第42-43页 |
| 6.3 营造商贸环境来提升消费需求 | 第43页 |
| 6.4 因地制宜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 | 第43页 |
| 6.5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 第43-44页 |
| 6.6 促进工业和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 | 第44-45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 7.1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 7.2 研究展望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