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去除甲醛的方法 | 第11-13页 |
1.2.1 吸附法 | 第11页 |
1.2.2 吸收法 | 第11-12页 |
1.2.3 生物净化法 | 第12页 |
1.2.4 催化氧化法 | 第12-13页 |
1.2.5 放电低温等离子体法 | 第13页 |
1.3 介质阻挡放电 | 第13-18页 |
1.3.1 介质阻挡放电简介 | 第13-14页 |
1.3.2 介质阻挡放电技术降解甲醛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双极性高压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4 低温等离子体联合催化降解气态污染物的技术 | 第16-18页 |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3 课题来源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 | 第21-25页 |
2.1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的电极结构 | 第21-22页 |
2.2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3.1.1 实验药品 | 第25页 |
3.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3.2 实验系统流程及实验装置 | 第26-27页 |
3.2.1 实验装置系统图 | 第26页 |
3.2.2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结构图 | 第26-27页 |
3.3 实验测试方法 | 第27-28页 |
3.3.1 甲醛浓度测试及降解率的计算 | 第27页 |
3.3.2 O_3、CO和CO_2浓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3.4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29页 |
3.4.1 Mn/γ-Al_2O_3,Mn/5A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页 |
3.4.2 Mn,Fe,Cu/ 5A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页 |
3.4.3 Ce-Mn/5A分子筛、La-Mn/5A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29页 |
3.5 催化剂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表征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双极性高压脉冲介质阻挡放电降解甲醛的实验研究 | 第30-38页 |
4.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4.1.1 脉冲电压的影响 | 第30-31页 |
4.1.2 脉冲重复频率的影响 | 第31-33页 |
4.1.3 放电间隙的影响 | 第33-34页 |
4.1.4 气体流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4.1.5 甲醛初始质量浓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双极性高压脉冲DBD协同催化剂降解甲醛的实验研究 | 第38-57页 |
5.1 催化剂载体的选择 | 第38-41页 |
5.1.1 不同载体负载Mn对甲醛降解率的影响 | 第39页 |
5.1.2 不同载体负载Mn对臭氧生成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5.1.3 催化剂SEM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5.2 活性组分的选择 | 第41-45页 |
5.2.1 活性组分对甲醛降解率的影响 | 第42页 |
5.2.2 活性组分对臭氧生成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5.2.3 催化剂SEM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5.3 Mn的负载量的确定 | 第45-48页 |
5.3.1 Mn的负载量对甲醛降解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5.3.2 Mn的负载量对臭氧生成量的影响 | 第46页 |
5.3.3 催化剂SEM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5.4 掺杂稀土元素La、Ce | 第48-52页 |
5.4.1 掺杂稀土元素La、Ce对甲醛降解率的影响 | 第49页 |
5.4.2 掺杂稀土元素La、Ce对臭氧生成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5.4.3 催化剂SEM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5.5 Ce掺杂量的确定 | 第52-55页 |
5.5.1 Ce的掺杂量对甲醛降解率的影响 | 第52页 |
5.5.2 Ce掺杂量对臭氧生成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5.5.3 催化剂SEM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双极性高压脉冲DBD协同催化降解甲醛的机理探讨 | 第57-61页 |
6.1 主要活性物质的产生与作用 | 第57-59页 |
6.1.1 甲醛分子与高能电子的碰撞 | 第57-58页 |
6.1.2 氧原子(O)的产生及作用 | 第58页 |
6.1.3 羟基自由基(OH)的产生及作用 | 第58页 |
6.1.4 臭氧的产生及作用 | 第58-59页 |
6.2 催化剂的作用 | 第59-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61-62页 |
7.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