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宏观背景 | 第10页 |
1.1.2 微观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发展特色农业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有指导意义 | 第11-12页 |
1.3.2 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蕉岭县的农业结构调整 | 第12页 |
1.3.3 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蕉岭县生态环境的改善 | 第12页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2.1 特色农业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2 发展特色农业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绝对优势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 第20页 |
2.2.3 技术创新理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蕉岭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 第21-28页 |
3.1 结构逐渐优化,整体效益显著提高 | 第21-23页 |
3.2 农村经济整体运行平稳,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始起步 | 第23页 |
3.3 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初具规模 | 第23-24页 |
3.4 富硒长寿特色农产品展露头角 | 第24-25页 |
3.5 典型案例:蕉岭中葛南药葛根专业合作社 | 第25-28页 |
3.5.1 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做法 | 第25-26页 |
3.5.2 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取得的成效 | 第26-27页 |
3.5.3 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第27-28页 |
第四章 蕉岭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4.1 蕉岭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4.1.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 第28页 |
4.1.2 农业主体的综合素质不高 | 第28-29页 |
4.1.3 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通 | 第29页 |
4.1.4 品牌建设比较落后 | 第29-30页 |
4.1.5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 第30页 |
4.2 蕉岭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4.2.1 蕉岭县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 第30-31页 |
4.2.2 蕉岭县对农业教育的缺失 | 第31页 |
4.2.3 相关政策出台的影响 | 第31-32页 |
第五章 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 第32-38页 |
5.1 国外特色农业发展的经验 | 第32-35页 |
5.1.1 印度特色农业发展的经验 | 第32-33页 |
5.1.2 丹麦特色农业发展经验 | 第33-34页 |
5.1.3 国外发展特色农业的启示 | 第34-35页 |
5.2 国内特色农业发展的经验 | 第35-38页 |
5.2.1 基地建设带动特色农业发展 | 第35-36页 |
5.2.2 设施农业带动特色农业发展 | 第36-37页 |
5.2.3 国内发展特色农业的启示 | 第37-38页 |
第六章 促进蕉岭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 第38-45页 |
6.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38-39页 |
6.2 提高农业主体的综合素质 | 第39-40页 |
6.3 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 第40-42页 |
6.4 健全特色农产品的流通渠道 | 第42页 |
6.5 推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 第42-43页 |
6.6 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宣传 | 第43页 |
6.7 提高特色农业科技含量 | 第43-45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45-47页 |
7.1 结论 | 第45页 |
7.2 创新 | 第45页 |
7.3 不足 | 第45-46页 |
7.4 展望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件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