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美育论文--美术论文

基于模糊技术的线条图形手绘自动教学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第9-10页
    1.2 课题研究所面临问题第10-13页
        1.2.1 传统的绘画教学模式第11-12页
        1.2.2 参练学生的特征第12-13页
        1.2.3 线条图形的自动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第13页
    1.3 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1 在线手绘图识别与教学的区别第13-14页
        1.3.2 手绘图自动教学系统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与成果第15-16页
    1.5 论文结构第16-18页
第2章 系统基本结构的构建第18-24页
    2.1 硬件体系结构第18-19页
    2.2 系统工作过程第19-20页
    2.3 关键技术的概述第20-22页
        2.3.1 绘画笔迹预处理第20-21页
        2.3.2 交互结构的设计第21-22页
        2.3.3 语音库的构建第22页
        2.3.4 教室系统的实现第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4页
第3章 线条图形的结构第24-30页
    3.1 线条图形的一般结构第24-26页
    3.2 单线条子图第26-28页
        3.2.1 开环线条子图第26-27页
        3.2.2 闭环线条子图第27页
        3.2.3 多线条子图第27-28页
    3.3 教学知识结构第28-29页
    3.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4章 线条图形自动教学的实现第30-44页
    4.1 结构识别第30-32页
    4.2 绘制质量分析第32-38页
        4.2.1 开环线条子图模糊子集构建第32-34页
        4.2.2 闭环线条子图模糊子集构建第34-38页
        4.2.3 线条绘制质量综合评价实现第38页
    4.3 子图关系质量分析第38-39页
    4.4 差质标注策略第39-42页
        4.4.1 差质结构第40页
        4.4.2 差质分析与标注第40-42页
    4.5 教学主体流程第42-43页
    4.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5章 实验及效果分析第44-52页
    5.1 实验环境第44-46页
        5.1.1 软硬件开发平台第44页
        5.1.2 系统设置第44-45页
        5.1.3 交互界面第45-46页
    5.2 实验过程第46-49页
    5.3 实验对比及效果分析第49-51页
    5.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6章 总结及展望第52-54页
    6.1 总结第52-53页
    6.2 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致谢第57-58页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投发论文及成果展示)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靶向诱导活化自体软骨前体细胞修复早期软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推荐系统”运作模式的社会前馈控制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