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论 | 第12-46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2-13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7页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41页 |
四、研究价值 | 第41-4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六、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43-44页 |
七、创新与不足 | 第44-46页 |
第一章 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的环境透视 | 第46-78页 |
一、国外环境审察 | 第46-56页 |
(一) 国外政治、经济环境 | 第46-48页 |
(二) 借鉴:日本和美国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 第48-56页 |
二、国内环境根底 | 第56-78页 |
(一) 国内政治、经济环境 | 第56-59页 |
(二) 基源:清末基础教育政策的发展 | 第59-78页 |
第二章 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内容阐释(上) | 第78-127页 |
一、乡村基础教育行政体系的划定 | 第78-90页 |
(一) 上层教育行政体系的设置 | 第78-82页 |
(二) 乡村教育行政体系的沿革 | 第82-87页 |
(三) 视学与督导规程的完善 | 第87-90页 |
二、乡村义务教育规划的筹定 | 第90-113页 |
(一) 教育年限的要求 | 第90-95页 |
(二) 学校及学级的设置 | 第95-99页 |
(三) 设学方法的选择 | 第99-104页 |
(四) 发展进程的设计 | 第104-113页 |
三、乡村基础教育经费管理的制定 | 第113-127页 |
(一) 经费筹集 | 第113-124页 |
(二) 经费支配 | 第124-127页 |
第三章 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内容阐释(下) | 第127-180页 |
一、乡村课程实施规范的订定 | 第127-151页 |
(一) 教科书审查 | 第127-131页 |
(二) 科目及教授时数设置 | 第131-144页 |
(三) 训育强化 | 第144-151页 |
二、乡村教职员与学生政策的拟定 | 第151-172页 |
(一) 教师管理 | 第151-164页 |
(二) 校长任用 | 第164-167页 |
(三) 学生规范 | 第167-172页 |
三、乡村私塾改良办法的颁定 | 第172-180页 |
(一) 改良必要性 | 第172-173页 |
(二) 改良过程与内容 | 第173-180页 |
第四章 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的过程考察 | 第180-219页 |
一、决策过程审思:全国各类教育会议提案决议详情 | 第180-196页 |
(一) 全国教育会议 | 第181-188页 |
(二) 教育行政会议和学制会议 | 第188-191页 |
(三) 战时其他各种教育会议 | 第191-196页 |
二、执行过程归结:全国及乡村基础教育实施概况 | 第196-219页 |
(一) 全国及乡村基础教育之学校发展 | 第197-202页 |
(二) 全国及乡村基础教育之教职员发展 | 第202-206页 |
(三) 全国及乡村基础教育之学生发展 | 第206-209页 |
(四) 全国及乡村基础教育之经费发展 | 第209-212页 |
(五) 全国及乡村义务教育发展 | 第212-214页 |
(六) 全国及乡村基础教育之私塾改良与发展 | 第214-219页 |
第五章 乡村基础教育政策的价值意蕴 | 第219-239页 |
一、教育政策的价值镜像 | 第219-231页 |
(一) 深受政权更替与战事变化影响 | 第219-223页 |
(二) 重视义务教育发展 | 第223-227页 |
(三) 兼顾国际化与本土化 | 第227-228页 |
(四) 渐趋规范化与法治化 | 第228-231页 |
二、教育政策主体的价值博弈 | 第231-239页 |
(一) 决策主体的价值阐释 | 第231-234页 |
(二) 执行主体的价值选择 | 第234-235页 |
(三) 理想与现实: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的沟壑 | 第235-239页 |
结语 | 第239-241页 |
参考文献 | 第241-258页 |
后记 | 第258-26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