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等离子体物理学论文

飞秒激光烧蚀钛的过程及其等离子体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1页
    1.1 飞秒激光烧蚀表面形貌第15-17页
    1.2 飞秒激光诱导表面周期性结构第17-19页
    1.3 飞秒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特性第19-22页
    1.4 国内外研究状况第22-25页
    1.5 本论文的安排以及主要内容第25-26页
    参考文献第26-31页
第二章 飞秒激光击穿空气过程的实验与理论研究第31-55页
    2.1 激光击穿空气阈值的实验测量第31-33页
        2.1.1 实验装置第32-33页
        2.1.2 闪光法第33页
    2.2 激光击穿空气的主要物理机制第33-36页
        2.2.1 隧道电离第34-35页
        2.2.2 多光子电离第35页
        2.2.3 级联电离第35-36页
    2.3 飞秒激光击穿空气的理论模型第36-41页
        2.3.1 各种电离机制关系第36-39页
        2.3.2 理论模型第39-41页
    2.4 纳秒激光击穿空气的理论模型第41-46页
        2.4.1 两种电离机制的关系第42-44页
        2.4.2 理论模型第44-46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46-50页
        2.5.1 飞秒激光第46-47页
        2.5.2 与纳秒激光的对比第47-50页
    2.6 小结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第三章 飞秒激光烧蚀钛表面形貌的实验研究第55-67页
    3.1 实验装置和方法第55-57页
    3.2 飞秒激光烧蚀钛表面形貌的特点第57-58页
        3.2.1 烧蚀坑第57-58页
        3.2.2 热影响区第58页
    3.3 飞秒激光烧蚀钛表面形貌随激光参数的演化第58-65页
        3.3.1 激光能量密度第58-62页
        3.3.2 脉冲个数第62-65页
    3.4 小结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7页
第四章 飞秒激光烧蚀钛表面的理论模拟第67-91页
    4.1 飞秒激光烧蚀金属的基本过程第67-69页
    4.2 飞秒激光烧蚀理论模型第69-80页
        4.2.1 双温理论模型第69-71页
        4.2.2 三维双温理论模型的建立第71-75页
        4.2.3 三维双温模型参数的确定和优化第75-78页
        4.2.4 三维双温模型的编译和计算第78-80页
    4.3 烧蚀过程的模拟第80-83页
        4.3.1 电晶耦合过程第80-82页
        4.3.2 烧蚀阈值第82页
        4.3.3 温度场分布第82-83页
    4.4 烧蚀形貌的模拟第83-87页
        4.4.1 二维烧蚀形貌的模拟第83-87页
        4.4.2 三维烧蚀形貌的模拟第87页
    4.5 小结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1页
第五章 飞秒激光诱导钛表面周期性微纳结构的研究第91-115页
    5.1 飞秒激光诱导表面周期性结构简介第91-96页
        5.1.1 飞秒激光诱导表面周期性结构现象与特点第91-92页
        5.1.2 飞秒激光诱导表面周期性结构产生机制第92-96页
    5.2 飞秒激光诱导钛表面周期性结构的实验研究第96-103页
        5.2.1 较低能量下飞秒激光诱导钛表面周期性结构的形成和演化第97-99页
        5.2.2 中等能量下飞秒激光诱导钛表面周期性结构的形成和演化第99-101页
        5.2.3 较高能量下飞秒诱导钛表面周期性结构的形成和演化第101-102页
        5.2.4 飞秒激光诱导钛表面周期性结构加工窗口的确定第102-103页
    5.3 飞秒激光诱导钛表面周期性结构的产生机理第103-111页
        5.3.1 飞秒激光诱导纳米波纹结构第103-109页
        5.3.2 飞秒激光诱导微米条纹结构第109页
        5.3.3 飞秒激光诱导同心圆环结构第109-111页
    5.4 小结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5页
第六章 飞秒激光诱导钛等离子特性研究第115-135页
    6.1 等离子体基本理论第116-120页
        6.1.1 等离子体特性和分类第116-117页
        6.1.2 等离子体的产生第117-118页
        6.1.3 等离子体辐射光谱的机制第118-119页
        6.1.4 等离子体膨胀第119-120页
    6.2 实验装置和方法第120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20-130页
        6.3.1 等离子体的产生第120-123页
        6.3.2 等离子体光谱及其时间演化特性第123-126页
        6.3.3 等离子体膨胀过程第126-129页
        6.3.4 等离子体特性与气压的关系第129-130页
    6.4 小结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5页
第七章 飞秒激光诱导钛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和密度第135-145页
    7.1 等离子体光谱诊断第135-139页
        7.1.1 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的诊断第136-138页
        7.1.2 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的诊断第138-139页
    7.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39-142页
        7.2.1 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第139-141页
        7.2.2 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第141-142页
    7.3 小结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45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45-149页
    8.1 总结第145-147页
    8.2 展望第147-14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9-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字化油田井场监控系统可靠性研究
下一篇:井下工具姿态测量的模拟解耦与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