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英文缩写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1.1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1.1 PCD的类型 | 第16-17页 |
1.1.2 超敏性细胞死亡 | 第17-19页 |
1.2 植物体内H_2O_2的产生与清除 | 第19-22页 |
1.2.1 植物体内H_2O_2的产生 | 第19-20页 |
1.2.2 植物体内的H_2O_2的清除 | 第20页 |
1.2.3 植物体内的CAT | 第20-22页 |
1.3 植物中NCA1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 CRISPR/Cas9技术 | 第23-24页 |
1.4.1 CRISPR/Cas技术的简介 | 第23-24页 |
1.4.2 CRISPR/Cas9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第24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4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2.1.2 菌株和载体 | 第25页 |
2.1.3 实验用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 | 第25页 |
2.2 实验所用设备与仪器 | 第25-26页 |
2.3 实验缓冲液与试剂配方 | 第26-30页 |
2.3.1 LB培养基和 1/2 MS基础培养基配方 | 第26-27页 |
2.3.2 SDS植物DNA提取液配方 | 第27页 |
2.3.3 核酸电泳TAE缓冲液配方 | 第27页 |
2.3.4 谷胱甘肽及抗坏血酸缓冲液配方 | 第27-28页 |
2.3.5 抗氧化酶活测定缓冲液配方 | 第28页 |
2.3.6 SDS-PAGE电泳实验缓冲液配方 | 第28-30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30-43页 |
2.4.1 种植条件 | 第30页 |
2.4.2 拟南芥DNA的提取 | 第30页 |
2.4.3 突变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30-31页 |
2.4.4 拟南芥RNA的提取 | 第31页 |
2.4.5 拟南芥RNA反转录为cDNA | 第31页 |
2.4.6 核酸检测 | 第31-32页 |
2.4.7 荧光定量PCR分析和半定量分析 | 第32页 |
2.4.8 实验所用引物 | 第32-33页 |
2.4.9 抗氧化酶的测定 | 第33-34页 |
2.4.10 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的测定 | 第34-37页 |
2.4.11 拟南芥SA含量测定 | 第37-38页 |
2.4.12 CAT2蛋白检测 | 第38页 |
2.4.13 CRISPR/Cas9表达盒与接头靶点的构建 | 第38-41页 |
2.4.15 构建转基因植株 | 第41-43页 |
第三章 NCA1调控拟南芥H_2O_2介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功能分析 | 第43-53页 |
3.1 突变体的鉴定 | 第43-44页 |
3.2 nca1的表型分析 | 第44-45页 |
3.3 nca1的氧化还原状态分析 | 第45-46页 |
3.4 nca1中CAT2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46-47页 |
3.5 cat2 nca1双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47-48页 |
3.6 cat2 nca1双突变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分析 | 第48-49页 |
3.7 cat2 nca1双突变体SA信号途径分析 | 第49-51页 |
3.8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拟南芥过氧化氢酶CRISPR/Cas9敲除载体构建 | 第53-57页 |
4.1 表达盒酶切鉴定 | 第53-54页 |
4.2 sgRNA表达盒与靶点连接及扩增反应 | 第54页 |
4.3 sgRNA表达盒与CAS9进行双元载体的构建 | 第54-57页 |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nca1抑制拟南芥H_2O_2介导的细胞死亡 | 第57页 |
5.2 nca1突变体中残余的CAT2蛋白抑制水杨酸信号的传递 | 第57-58页 |
5.3 CAT基因家族介导H_2O_2诱导的PCD的功能分析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