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5-16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学前儿童与学前教育 | 第19-27页 |
2.0 学前儿童 | 第19页 |
2.1 学前儿童的特征分析 | 第19-23页 |
2.1.1 学前儿童生理特征 | 第19-21页 |
2.1.2 学前儿童心理特征 | 第21-23页 |
2.2 学前教育 | 第23-26页 |
2.2.1 学前教育的本质特性 | 第23-25页 |
2.2.2 学前教育的价值体现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学前儿童用户调查与教育类APP类型分析 | 第27-35页 |
3.1 用户调查分析 | 第27-30页 |
3.1.1 调查问卷分析 | 第27页 |
3.1.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3.2 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类型分析 | 第30-33页 |
3.2.1 早教产品(学前儿童教育类电子产品) | 第30-31页 |
3.2.2 学前教育类APP综合分类 | 第31-33页 |
3.2.3 影响学龄前儿童教育APP发展的问题分析 | 第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两款较为欢迎的学前教育类APP界面对比 | 第35-47页 |
4.1 “宝宝学汉字”与 “猪迪克识字” | 第35-36页 |
4.2 界面交互情况对比 | 第36-42页 |
4.2.1 启动动画界面对比 | 第36-37页 |
4.2.2 登陆界面对比 | 第37-39页 |
4.2.3 一级界面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4.2.4 二级界面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4.2.5 休息界面的设计 | 第41-42页 |
4.3 两款软件共同元素的加入 | 第42-45页 |
4.3.1 游戏元素的加入 | 第42-43页 |
4.3.2 实施奖励制度 | 第43页 |
4.3.3 设置家长专区 | 第43-44页 |
4.3.4 视觉元素加入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以学前儿童特征为中心的教育类APP界面设计原则 | 第47-55页 |
5.1 用户目标分析 | 第47-48页 |
5.1.1 学龄前儿童 | 第47-48页 |
5.1.2 家长 | 第48页 |
5.2 面向学龄前儿童的APP界面视觉设计原则 | 第48-52页 |
5.2.1 针对触屏操作 | 第49-50页 |
5.2.2 针对色彩认知的设计原则 | 第50-51页 |
5.2.3 针对读写认知 | 第51页 |
5.2.4 针对理解能力 | 第51-52页 |
5.3 APP界面视觉元素设计 | 第52-54页 |
5.3.1 logo设计 | 第52页 |
5.3.2 整体界面布局 | 第52-53页 |
5.3.3 角色形象设计 | 第53页 |
5.3.4 色彩设计 | 第53页 |
5.3.5 图形的设计 | 第53-54页 |
5.3.6 字体设计 | 第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学前儿童教育类APP界面设计实践 | 第55-73页 |
6.1 作品概述 | 第55页 |
6.1.1 APP名称 | 第55页 |
6.1.2 人群定位 | 第55页 |
6.1.3 功能定位 | 第55页 |
6.2 “宝宝识球”界面设计 | 第55-73页 |
6.2.1 软件设计流程图 | 第55-58页 |
6.2.2 创作动机 | 第58-59页 |
6.2.3 整体风格设计 | 第59-69页 |
6.2.4 方案展示 | 第69-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