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曲茎性状表现、基因定位与表达谱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表及英汉对照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3页
    1.1 大豆株型性状及其遗传育种研究第11-14页
        1.1.1 作物理想株型第11-12页
        1.1.2 大豆茎秆性状第12页
        1.1.3 大豆叶片性状第12-13页
        1.1.4 大豆株型育种研究进展第13-14页
    1.2 植物曲茎性状研究概况第14-17页
        1.2.1 植物曲茎性状第14页
        1.2.2 曲茎性状的遗传调控第14-16页
        1.2.3 大豆曲茎性状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4 曲茎性状在大豆理想株型构建中的作用第17页
    1.3 大豆基因组与基因重复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1 基因重复的概念第17页
        1.3.2 基因重复的分子机制第17-18页
        1.3.3 大豆基因组及基因重复研究进展第18页
    1.4 大豆目标基因的图位克隆第18-19页
        1.4.1 图位克隆技术的原理第18-19页
        1.4.2 图位克隆的步骤第19页
        1.4.3 大豆基因图位克隆研究进展第19页
    1.5 基因芯片技术第19-21页
        1.5.1 基因芯片的定义和原理第20页
        1.5.2 基因芯片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第20-21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大豆曲茎性状表现特点及对外源激素的响应第23-29页
    2.1 试验材料第23页
    2.2 试验方法第23-2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4-28页
        2.3.1 大豆曲茎对株型性状的影响第24-25页
        2.3.2 曲茎对激素的响应分析第25-28页
    2.4 讨论第28-29页
第三章 大豆曲茎sb1基因的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第29-41页
    3.1 试验材料第29页
    3.2 实验方法第29-32页
        3.2.1 田间试验及性状调查第29页
        3.2.2 大豆叶片DNA提取第29-30页
        3.2.3 SSR引物第30页
        3.2.4 PCR扩增第30-31页
        3.2.5 PAGE检测第31-32页
        3.2.6 突变体基因定位的方法第32页
        3.2.7 候选基因的预测分析第32页
    3.3 结果分析第32-39页
        3.3.1 曲茎F_2杂交群体的适合性测验第32-33页
        3.3.2 大豆曲茎突变体sb1基因的定位及其验证第33-36页
        3.3.3 sb1候选区段的基因分析第36-39页
    3.4 讨论第39-41页
第四章 大豆曲茎突变体茎尖组织基因表达谱分析第41-57页
    4.1 实验材料第41页
    4.2 实验方法第41-44页
        4.2.1 大豆曲茎突变体材料种植和处理第41-42页
        4.2.2 AFFYMETRIX表达谱芯片操作过程第42-4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4-55页
        4.3.1 总RNA质检结果第44-45页
        4.3.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第45-46页
        4.3.3 基因芯片数据的聚类分析第46-48页
        4.3.4 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第48-50页
        4.3.5 共表达网络分析第50-54页
        4.3.6 曲茎候选基因的筛选第54-55页
    4.4 讨论第55-57页
全文结论与创新之处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7页
附录第67-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具有陆地棉TM-1背景的阔叶棉TX-34渐渗系的培育与评价
下一篇:江淮大豆育种种质群体SNP标记遗传多样性及农艺、品质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