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江淮大豆育种种质群体SNP标记遗传多样性及农艺、品质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7页
    1.1 大豆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利用研究概况第13-20页
        1.1.1 大豆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意义第13-14页
        1.1.2 国外大豆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利用概况第14-15页
        1.1.3 国内大豆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利用概况第15-18页
        1.1.4 我国江淮地区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利用概况第18-20页
    1.2 作物数量性状QTL定位主要方法与策略第20-29页
        1.2.1 作物连锁定位方法第20-22页
        1.2.2 作物关联分析方法第22-29页
            1.2.2.1 关联分析研究的群体第22-23页
            1.2.2.2 关联分析方法的分类第23页
            1.2.2.3 连锁不平衡第23-25页
            1.2.2.4 关联分析中处理群体结构的方法第25-26页
            1.2.2.5 关联分析的其他模型第26-27页
            1.2.2.6 多重测验问题的矫正第27页
            1.2.2.7 关联分析使用的软件第27-28页
            1.2.2.8 关联分析在近交作物应用存在的问题第28-29页
    1.3 SNP标记开发及其在大豆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第29-32页
        1.3.1 SNP标记的简介第29页
        1.3.2 SNP标记的开发第29-31页
        1.3.3 以分子标记为基础的大豆分子育种研究进展第31页
        1.3.4 SNP标记在大豆中的应用第31-32页
    1.4 大豆重要农艺、品质性状QTL关联分析研究进展第32-35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5-37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37-45页
    2.1 试验材料第37-41页
    2.2 田间试验设计及表型调查第41页
    2.3 SNP分子标记开发与基因型分析第41页
    2.4 统计分析方法第41-45页
        2.4.1 群体SNP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1-42页
        2.4.2 群体结构分析第42-43页
            2.4.2.1 ADMIXTURE群体结构分析第42页
            2.4.2.2 群体主成分分析第42页
            2.4.2.3 材料间基于标记的亲缘系数(Kinship)计算第42页
            2.4.2.4 遗传关系对表型贡献的估计第42-43页
        2.4.3 群体连锁不平衡分析第43页
        2.4.4 农艺、品质性状表型数据统计分析第43页
        2.4.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43-44页
        2.4.6 育种性状QTL优异等位变异筛选与种质鉴定第44-45页
第三章 YHSBLP群体SNP标记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第45-53页
    3.1 群体SN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5-46页
    3.2 573份材料基于SNP标记的聚类分析第46-47页
    3.3 群体结构分析第47-48页
    3.4 群体主成分分析第48-49页
    3.5 基于SNP标记对材料间的亲缘关系估计第49-50页
    3.6 遗传关系对表型贡献分析第50页
    3.7 群体连锁不平衡分析第50-51页
    3.8 讨论第51-53页
第四章 YHSBLP群体农艺、品质性状QTL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53-79页
    4.1 农艺、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第53-55页
    4.2 农艺、品质性状QTL关联定位结果汇总第55页
    4.3 质量性状基因的关联分析第55-58页
        4.3.1 花色第55-56页
        4.3.2 茸毛颜色第56-57页
        4.3.3 叶形第57-58页
        4.3.4 与前人基因克隆结果的比较第58页
    4.4 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结果第58-70页
        4.4.1 株型性状第58-66页
            4.4.1.1 倒伏性第58-60页
            4.4.1.2 株高第60-64页
            4.4.1.3 主茎节数第64-66页
        4.4.2 生育期性状第66-70页
            4.4.2.1 始花期第66-69页
            4.4.2.2 全生育期第69-70页
    4.5 籽粒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结果第70-76页
        4.5.1 百粒重第70-72页
        4.5.2 蛋白质含量第72-74页
        4.5.3 油脂含量第74-76页
    4.6 讨论第76-79页
第五章 育种性状QTL优异等位变异筛选与种质鉴定第79-87页
    5.1 农艺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筛选及优异种质鉴定第79-81页
        5.1.1 株高第79-80页
        5.1.2 主茎节数第80页
        5.1.3 始花期第80页
        5.1.4 全生育期第80-81页
        5.1.5 百粒重第81页
    5.2 品质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筛选及优异种质鉴定第81-86页
        5.2.1 油脂含量第81-86页
    5.3 讨论第86-87页
全文结论与创新之处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曲茎性状表现、基因定位与表达谱研究
下一篇:野生大豆茎叶性状QTL定位及蔓生性主效QTL qVGH-G候选基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