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部1号油区延安组延10、延9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0-11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1-12页 |
1.5 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与地层划分 | 第13-24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页 |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3-22页 |
2.3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研究 | 第24-54页 |
3.1 沉积相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 第24页 |
3.2 物源分析 | 第24-26页 |
3.3 沉积相标志 | 第26-36页 |
3.4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 第36-39页 |
3.5 单井相及多井相分析 | 第39-44页 |
3.6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4-47页 |
3.7 研究区沉积相构造控制作用及沉积环境 | 第47-49页 |
3.8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49-54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54-72页 |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54-55页 |
4.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55-59页 |
4.3 储层成岩作用 | 第59-63页 |
4.4 储层物性特征 | 第63-65页 |
4.5 储层分类评价 | 第65-66页 |
4.6 储层控制因素 | 第66-70页 |
4.7 储层孔隙演化模式 | 第70-72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