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内外花岗岩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西秦岭印支期花岗岩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18-19页 |
1.6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28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与构造单元划分 | 第21-24页 |
2.2 西秦岭岩浆活动 | 第24-25页 |
2.3 域地层岩石 | 第25-28页 |
第三章 “五朵金花”岩体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 第28-45页 |
3.1 岩体地质特征与岩相学 | 第28-37页 |
3.2 主要造岩矿物特征 | 第37-45页 |
第四章 “五朵金花”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45-83页 |
4.1 样品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4.2 岩石元素地球化学 | 第46-62页 |
4.2.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6-50页 |
4.2.2 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0-62页 |
4.3 锆石同位素年代学 | 第62-69页 |
4.4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 | 第69-83页 |
第五章 “五朵金花”岩体成因及岩浆源区 | 第83-98页 |
5.1 岩体成岩物理化学条件 | 第83-89页 |
5.1.1 温度 | 第83-84页 |
5.1.2 压力 | 第84-87页 |
5.1.3 岩浆氧逸度 | 第87-88页 |
5.1.4 岩浆水含量 | 第88-89页 |
5.2 “五朵金花”岩体的岩浆源区 | 第89-98页 |
5.2.1 矿物学特征对源区性质的指示 | 第90-92页 |
5.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的源区性质 | 第92-93页 |
5.2.3 暗色包体的形成时代和成因 | 第93-95页 |
5.2.4 Lu-Hf同位素指示的源区性质 | 第95-98页 |
第六章 秦岭造山带印支期花岗岩时空分布及成岩构造背景 | 第98-116页 |
6.1 秦岭印支期花岗岩岩石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98-101页 |
6.2 印支期花岗质岩浆作用阶段划分 | 第101-104页 |
6.3 秦岭造山带印支期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4-112页 |
6.3.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104-111页 |
6.3.2 Lu-Hf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111-112页 |
6.4 秦岭造山带印支期花岗岩岩石成因及成岩大地构造环境 | 第112-116页 |
结论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