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结构安排 | 第21-23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5-37页 |
2.1 会计信息与权益资本配置文献综述 | 第25-29页 |
2.2 会计信息与信贷资本配置文献综述 | 第29-31页 |
2.3 会计信息与债券资本配置文献综述 | 第31-32页 |
2.4 制度环境与资本配置文献综述 | 第32-34页 |
2.5 现有文献研究述评 | 第34-37页 |
第三章 会计信息与资本配置关系理论分析 | 第37-56页 |
3.1 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 第37-42页 |
3.1.1 资本市场运转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3.1.2 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 第39-41页 |
3.1.3 制度环境对信息作用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 会计信息影响资本配置的微观机制分析 | 第42-45页 |
3.2.1 会计信息经济业绩的渠道 | 第42-44页 |
3.2.2 会计信息影响资本配置的微观机制:信息效应与治理效应 | 第44-45页 |
3.3 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资本配置作用的影响机理 | 第45-51页 |
3.3.1 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经济业绩的影响 | 第45-47页 |
3.3.2 一般性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资本配置作用的影响 | 第47-50页 |
3.3.3 中国“新兴加转轨”时期制度环境的特殊性——市场、金融与法律 | 第50-51页 |
3.4 会计信息在不同资本配置作用中的共性与差异 | 第51-55页 |
3.4.1 会计信息资本配置微观机制的共性与差异 | 第51-53页 |
3.4.2 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资本配置作用影响的共性与差异 | 第53-55页 |
3.5 本章小结——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 第55-56页 |
第四章 会计信息质量、信息不对称、制度环境测量与评价 | 第56-85页 |
4.1 会计信息质量的测量 | 第56-69页 |
4.1.1 会计信息质量的测量视角 | 第56-57页 |
4.1.2 会计信息质量的测量方法 | 第57-64页 |
4.1.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状况——基于应计利润质量模型 | 第64-69页 |
4.2 信息不对称的测量——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 第69-75页 |
4.2.1 信息不对称的测量视角 | 第69-70页 |
4.2.2 信息不对称的测量方法 | 第70-72页 |
4.2.3 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的基本状况 | 第72-75页 |
4.3 制度环境的测量 | 第75-83页 |
4.3.1 制度环境的概念与维度 | 第75-77页 |
4.3.2 制度环境的测量方法 | 第77-81页 |
4.3.3 上市公司制度环境的基本状况 | 第81-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会计信息与权益资本配置 | 第85-130页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87-93页 |
5.1.1 会计信息影响权益资本配置的作用 | 第87-89页 |
5.1.2 会计信息影响权益资本配置的微观机制:信息效应大于治理效应 | 第89-90页 |
5.1.3 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权益资本配置作用的影响:互补性 | 第90-93页 |
5.2 研究设计 | 第93-105页 |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93页 |
5.2.2 被解释变量——权益资本成本 | 第93-100页 |
5.2.3 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 | 第100-102页 |
5.2.4 研究模型 | 第102-105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05-116页 |
5.3.1 描述性统计 | 第105-107页 |
5.3.2 相关分析 | 第107-109页 |
5.3.3 会计信息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109-112页 |
5.3.4 会计信息影响权益资本成本微观机制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112-114页 |
5.3.5 制度环境影响会计信息权益资本配置作用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114-116页 |
5.4 稳健性检验 | 第116-128页 |
5.4.1 更换权益资本成本度量模型 | 第117-119页 |
5.4.2 更换会计信息质量测量方法 | 第119-121页 |
5.4.3 改变制度环境衡量方法 | 第121-124页 |
5.4.4 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估计 | 第124-126页 |
5.4.5 滞后项回归 | 第126-12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六章 会计信息与信贷资本配置 | 第130-168页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131-137页 |
6.1.1 会计信息影响信贷资本配置的作用 | 第131-133页 |
6.1.2 会计信息影响信贷资本配置的微观机制:治理效应大于信息效应 | 第133-135页 |
6.1.3 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信贷资本配置作用的影响:互补性 | 第135-137页 |
6.2 研究设计 | 第137-142页 |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137-138页 |
6.2.2 研究变量 | 第138-140页 |
6.2.3 研究模型 | 第140-142页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42-151页 |
6.3.1 描述性统计 | 第142-143页 |
6.3.2 相关分析 | 第143-144页 |
6.3.3 会计信息影响平均债务成本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144-147页 |
6.3.4 会计信息影响平均债务成本微观机制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147-149页 |
6.3.5 制度环境影响会计信息信贷资本配置作用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149-151页 |
6.4 稳健性检验 | 第151-162页 |
6.4.1 利用交乘项检验制度环境影响 | 第152-153页 |
6.4.2 更换会计信息质量测量方法 | 第153-156页 |
6.4.3 改变制度环境衡量方法 | 第156-158页 |
6.4.4 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估计 | 第158-160页 |
6.4.5 滞后项回归 | 第160-162页 |
6.5 基于债务可得性和债务期限结构的进一步分析 | 第162-166页 |
6.5.1 研究变量与模型 | 第162-163页 |
6.5.2 多元回归分析 | 第163-16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66-168页 |
第七章 会计信息与债券资本配置 | 第168-207页 |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170-176页 |
7.1.1 会计信息影响债券资本配置的作用 | 第170-172页 |
7.1.2 会计信息影响债券资本配置的微观机制:信息效应大于治理效应 | 第172-174页 |
7.1.3 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债券资本配置作用的影响:替代性 | 第174-176页 |
7.2 研究设计 | 第176-183页 |
7.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176-177页 |
7.2.2 被解释变量——债券资本成本的衡量 | 第177-179页 |
7.2.3 研究变量 | 第179-181页 |
7.2.4 研究模型 | 第181-183页 |
7.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83-195页 |
7.3.1 描述性统计 | 第183-185页 |
7.3.2 相关分析 | 第185-188页 |
7.3.3 会计信息影响债券资本成本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188-190页 |
7.3.4 会计信息影响债券资本成本微观机制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190-192页 |
7.3.5 制度环境影响会计信息债券资本配置作用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192-195页 |
7.4 稳健性检验 | 第195-202页 |
7.4.1 利用交乘项检验制度环境影响 | 第195-197页 |
7.4.2 更换会计信息质量测量方法 | 第197-199页 |
7.4.3 改变制度环境衡量方法 | 第199-201页 |
7.4.4 滞后项回归 | 第201-202页 |
7.5 基于债券信用评级的进一步分析 | 第202-206页 |
7.5.1 主要研究变量 | 第203页 |
7.5.2 研究模型 | 第203-204页 |
7.5.3 多元回归分析 | 第204-206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206-207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 第207-216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207-211页 |
8.2 研究启示 | 第211-213页 |
8.3 未来展望 | 第213-216页 |
参考文献 | 第216-235页 |
附录一:会计信息质量测量代码——STATA程序 | 第235-238页 |
附录二:会计信息质量分行业分年度估计结果 | 第238-242页 |
附录三:高频交易数据处理代码—-R语言和STATA程序 | 第242-249页 |
附录四:知情交易概率测量代码——SAS程序 | 第249-252页 |
附录五:中国区域制度环境指数 | 第252-256页 |
附录六:信息效应与治理效应差异:自体抽样法STATA程序 | 第256-258页 |
附录七:分组回归组间系数差异:自体抽样法STATA程序 | 第258-260页 |
附录八:多重共线性检验:方差膨胀因子 | 第260-27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77-279页 |
作者简介 | 第279-280页 |
致谢 | 第280-2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