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概述 | 第9-10页 |
1.1.1 我国能源现状 | 第9页 |
1.1.2 我国煤炭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 第9-10页 |
1.2 煤热解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煤热解主要工艺 | 第12-16页 |
1.3.1 国外主要热解工艺 | 第13-15页 |
1.3.2 国内主要热解工艺 | 第15-16页 |
1.4 影响煤热解的主要因素 | 第16-19页 |
1.5 褐煤资源分布及特点 | 第19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仪器和基础实验 | 第21-31页 |
引言 | 第21页 |
2.1 实验样品的制备及基本性质的研究 | 第21-24页 |
2.1.1 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 | 第21-22页 |
2.1.2 呼伦贝尔褐煤的灰组分分析 | 第22页 |
2.1.3 呼伦贝尔褐煤的红外光谱图 | 第22-24页 |
2.2 热重—红外联用实验装置 | 第24-26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4页 |
2.2.2 实验条件 | 第24-25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25页 |
2.2.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2.3 固定床实验装置 | 第26-29页 |
2.3.1 实验装置 | 第26-27页 |
2.3.2 实验条件 | 第27页 |
2.3.3 实验步骤 | 第27页 |
2.3.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褐煤热解基础特性研究 | 第31-51页 |
引言 | 第31页 |
3.1 呼伦贝尔褐煤热解特性的研究 | 第31-35页 |
3.1.1 呼伦贝尔褐煤失重特性的研究 | 第31-32页 |
3.1.2 呼伦贝尔褐煤热解过程中气相产物的逸出 | 第32-35页 |
3.2 升温速率对呼伦贝尔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35-39页 |
3.2.1 N_2气氛下升温速率对褐煤失重特性影响 | 第35-36页 |
3.2.2 N_2气氛下升温速率对气体产物逸出规律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3 CO_2气氛下升温速率对褐煤失重特性的影响 | 第38页 |
3.2.4 CO_2气氛下升温速率对气体产物逸出规律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反应气氛对呼伦贝尔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39-43页 |
3.3.1 反应气氛对呼伦贝尔褐煤失重特性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2 反应气氛对呼伦贝尔褐煤气体逸出规律的影响 | 第41-43页 |
3.4 终温停留对褐煤热解的影响 | 第43-44页 |
3.5 快速热解 | 第44-46页 |
3.6 快速热解和普通热解的对比 | 第46-4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四章 固定床热解特性实验 | 第51-63页 |
引言 | 第51页 |
4.1 氮气气氛下的热解实验 | 第51-57页 |
4.1.1 温度对气体产物的影响 | 第52-53页 |
4.1.2 温度对焦油组成的影响 | 第53-54页 |
4.1.3 温度对半焦的影响 | 第54-57页 |
4.2 二氧化碳气氛下的热解实验 | 第57-62页 |
4.2.1 温度对焦油组成的影响 | 第59页 |
4.2.2 温度对半焦的影响 | 第59-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动力学 | 第63-81页 |
引言 | 第63页 |
5.1 动力学模型的确定 | 第63-68页 |
5.1.1 单一反应模型(C-R法) | 第65-66页 |
5.1.2 分布活化能模型(DAEM法) | 第66-68页 |
5.2 普通热解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第68-74页 |
5.2.1 C-R法 | 第68-71页 |
5.2.2 DAEM法 | 第71-74页 |
5.3 快速热解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第74-79页 |
5.3.1 C-R法 | 第74-76页 |
5.3.2 DAEM法 | 第76-79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79-8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1-84页 |
总结 | 第81-83页 |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学术成果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