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制教学理论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数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 第10页 |
1.1.2 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一些问题 | 第10页 |
1.1.3 数学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1.1.4 师范生需要快速成长 | 第11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 第11页 |
1.3.2 促进学生全面理解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 第11-12页 |
1.3.3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 第12页 |
1.3.4 对教学提供引领与示范 | 第12页 |
1.3.5 为教科书编写提供借鉴 | 第12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2.1 精制教学理论 | 第14-15页 |
2.2 精制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2.1 同化理论 | 第15-16页 |
2.2.2 先行组织者 | 第16-17页 |
2.2.3 图式理论 | 第17-19页 |
2.2.4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 | 第19页 |
2.3 相关数学学习与教学理论 | 第19-21页 |
2.3.1 范希尔理论 | 第19-21页 |
2.3.2 杜宾斯基的APOS理论 | 第21页 |
2.4 国内相关数学教学实践 | 第21-24页 |
2.4.1 孙维刚的教学实践 | 第21-22页 |
2.4.2 过程性变式(习题变式) | 第22页 |
2.4.3 任勇的中学数学教学主张 | 第22-23页 |
2.4.4 小结 | 第23-24页 |
2.5 精制教学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2.6 总结 | 第25-26页 |
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6-34页 |
3.1 研究框架 | 第26-31页 |
3.1.1 数学概念教学 | 第26-29页 |
3.1.2 数学原理教学 | 第29-30页 |
3.1.3 数学任务教学 | 第30-31页 |
3.1.4 总结 | 第3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3.3 研究过程 | 第32-34页 |
4 中学数学教学现状研究 | 第34-44页 |
4.1 教师备课与教学的问卷调查 | 第34-39页 |
4.1.1 问卷调查研究的设计 | 第34页 |
4.1.2 问卷调查研究的对象 | 第34页 |
4.1.3 问卷调查结论 | 第34-39页 |
4.2 教师备课与教学的访谈调查 | 第39-42页 |
4.2.1 备课流程 | 第39-40页 |
4.2.2 课堂教学结构 | 第40页 |
4.2.3 教学内容排序 | 第40-41页 |
4.2.4 知识的组织 | 第41-42页 |
4.3 教师备课与教学的调查分析结果 | 第42-44页 |
5 精制教学理论研究 | 第44-56页 |
5.1 精制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过程 | 第44-52页 |
5.1.1 函数单调性的教学设计过程 | 第46-48页 |
5.1.2 正弦定理的教学设计过程 | 第48-50页 |
5.1.3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教学设计过程 | 第50-52页 |
5.2 精制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策略 | 第52-53页 |
5.3 精致教学理论的教学过程 | 第53-54页 |
5.4 精制教学理论的教学策略 | 第54-56页 |
6 基于精制教学理论的实践研究 | 第56-72页 |
6.1 函数单调性的教学设计实践 | 第56-61页 |
6.1.1 函数单调性的精制教学设计 | 第56-60页 |
6.1.2 教学实践效果 | 第60-61页 |
6.2 正弦定理的教学设计实践 | 第61-67页 |
6.2.1 正弦定理的精制教学设计 | 第61-66页 |
6.2.2 教学实践效果 | 第66-67页 |
6.3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教学设计实践 | 第67-72页 |
6.3.1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精制教学设计 | 第67-70页 |
6.3.2 教学实践效果 | 第70-72页 |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72-7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2页 |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72-74页 |
附录1 问卷调查 | 第74-76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76-78页 |
附录3 练习题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