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设计论文

基于波动理论的高陡边坡山岭隧道洞口地震响应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隧道地震响应的研究方法第14-27页
        1.2.1 原型观测第14-16页
        1.2.2 模型试验第16-17页
        1.2.3 解析方法第17-23页
        1.2.4 数值方法第23-27页
    1.3 山岭隧道洞口的抗减震技术第27-28页
        1.3.1 抗震技术第27页
        1.3.2 减震技术第27-28页
        1.3.3 设防长度第28页
    1.4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8-30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0-32页
第2章 隧道抗震数值分析中的波动理论和振动理论第32-60页
    2.0 引言第32页
    2.1 波动理论第32-39页
        2.1.1 波场分解原理第32-35页
        2.1.2 边界等效荷载第35-39页
    2.2 振动理论第39-41页
        2.2.1 位移输入第39-40页
        2.2.2 加速度输入第40-41页
    2.3 动力方程求解原理第41-42页
    2.4 粘弹性边界的实现方式第42-43页
    2.5 对比分析第43-58页
        2.5.1 自由场分析第43-48页
        2.5.2 隧道地震响应分析第48-58页
        2.5.3 小结第58页
    2.6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3章 山岭隧道洞口地震动放大效应研究第60-91页
    3.1 引言第60页
    3.2 成兰铁路隧道洞口工程调研统计第60-65页
        3.2.1 工程概况第60-61页
        3.2.2 统计指标第61-62页
        3.2.3 结果分析第62-65页
    3.3 地震动放大效应影响因素分析第65-85页
        3.3.1 计算模型第65-68页
        3.3.2 隧道结构与围岩相对刚度的影响第68-70页
        3.3.3 围岩动力参数的影响第70-77页
        3.3.4 隧道洞口地形的影响第77-82页
        3.3.5 地震波特征的影响第82-84页
        3.3.6 小结第84-85页
    3.4 加速度放大系数的建议取值方法第85-90页
        3.4.1 已有规范简述第85-87页
        3.4.2 建议取值方法第87-90页
    3.5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4章 山岭隧道洞口三维地震响应特征及减震措施研究第91-125页
    4.1 引言第91页
    4.2 隧道洞口三维地震动的输入方法第91-99页
        4.2.1 计算原理第91-93页
        4.2.2 各边界等效节点力公式第93-96页
        4.2.3 自由场算例验证第96-99页
    4.3 隧道洞口衬砌地震响应规律分析第99-114页
        4.3.1 计算模型第99-104页
        4.3.2 衬砌位移和加速度响应第104-106页
        4.3.3 衬砌内力响应第106-113页
        4.3.4 小结第113-114页
    4.4 隧道洞口位置对衬砌地震响应的影响第114-117页
        4.4.1 计算模型第114页
        4.4.2 计算结果分析第114-117页
    4.5 隧道洞口减震措施讨论第117-123页
        4.5.1 设防长度第117-119页
        4.5.2 注浆加固和减震层第119-123页
    4.6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5章 地震波斜入射下山岭隧道洞口衬砌地震响应研究第125-150页
    5.1 引言第125-126页
    5.2 隧道洞口地震波斜入射的输入方法第126-138页
        5.2.1 计算原理第126-128页
        5.2.2 P波斜入射第128-132页
        5.2.3 SV波斜入射第132-136页
        5.2.4 自由场算例验证第136-138页
    5.3 地震波斜入射对衬砌地震响应的影响第138-149页
        5.3.1 计算模型第138-139页
        5.3.2 纵向斜入射的影响第139-144页
        5.3.3 横向斜入射的影响第144-148页
        5.3.4 小结第148-149页
    5.4 本章小结第149-15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50-152页
    6.1 结论第150页
    6.2 展望第150-152页
致谢第152-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1-162页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得专利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车制动部件耐久性试验台的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信息关联输入的铁路应急预案群体评估模型构建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