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串联反应 | 第11-17页 |
1.2.1 单一催化剂的串联反应 | 第12-13页 |
1.2.2 借助两相体系隔离的串联反应 | 第13-14页 |
1.2.3 核-壳型隔离的的串联反应 | 第14-15页 |
1.2.4 星形聚合物包裹的串联反应 | 第15页 |
1.2.5 Pickering乳液限域的串联反应 | 第15-16页 |
1.2.6 其他类型的串联反应 | 第16-17页 |
1.3 Pickering乳液为模板制备微胶囊 | 第17-24页 |
1.3.1 微胶囊简介 | 第17-18页 |
1.3.2 Pickering乳液模板法 | 第18-19页 |
1.3.2.1 Pickering乳液介绍 | 第18页 |
1.3.2.2 Pickering乳液为模板制备微胶囊的步骤 | 第18页 |
1.3.2.3 Pickering乳液为模板制备微胶囊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1.3.3 微胶囊表面固体粒子的固定方法 | 第19-24页 |
1.3.3.1 化学交联法 | 第20-22页 |
1.3.3.2 物理凝聚法 | 第22页 |
1.3.3.3 静电沉积法 | 第22-23页 |
1.3.3.4 自粘法 | 第23-24页 |
1.3.3.5 聚合法 | 第24页 |
1.4 立题依据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 第27-35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8-29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2.2 制备改性纳米SiO_2 | 第29-30页 |
2.2.1 纳米SiO_2的制备 | 第29页 |
2.2.2 纳米SiO_2的改性 | 第29-30页 |
2.3 微胶囊的制备 | 第30页 |
2.3.1 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第30页 |
2.3.2 微胶囊的制备 | 第3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2.4.1 主要表征仪器及型号 | 第30-31页 |
2.4.2 分析测试结果 | 第31-34页 |
2.4.2.1 TEM | 第31-32页 |
2.4.2.2 三相接触角测试 | 第32页 |
2.4.2.3 SEM | 第32-33页 |
2.4.2.4 氮气吸附-脱附曲线 | 第33-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微胶囊的性能测定及应用 | 第35-47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微胶囊的性能测试 | 第35-43页 |
3.2.1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5-36页 |
3.2.2 机械强度测试 | 第36-37页 |
3.2.3 热稳定性测试 | 第37-38页 |
3.2.4 封装能力测试 | 第38-43页 |
3.2.4.1 封装酸碱能力测试 | 第38-41页 |
3.2.4.2 封装荧光试剂测试 | 第41页 |
3.2.4.3 小分子自由进出测试 | 第41-43页 |
3.3 微胶囊封装不兼容试剂用于一锅串联反应 | 第43-46页 |
3.3.1 实验过程 | 第43-44页 |
3.3.1.1 脱羧-Knoevenagel串联反应 | 第43页 |
3.3.1.2 循环实验过程 | 第43-44页 |
3.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3.3.2.1 对甲氧基苯甲醛缩二甲醇脱羧-Knoevenagel串联反应 | 第44-45页 |
3.3.2.2 脱羧-Knoevenagel底物扩展 | 第45页 |
3.3.2.3 循环结果 | 第45-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4.1 工作总结 | 第47页 |
4.2 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