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9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7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人权思想的历史逻辑 | 第19-42页 |
一、马克思人权思想萌芽时期:从1835年到1842年 | 第20-25页 |
(一)中学论文和诗歌中朦胧的人权思想 | 第20-23页 |
(二)博士论文中的人权思想 | 第23-25页 |
二、马克思人权思想确立时期:从1842年到1846年 | 第25-35页 |
(一)《莱茵报》时期中的人权思想 | 第25-28页 |
(二)《德法年鉴》时期中的人权思想 | 第28-31页 |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权思想 | 第31-32页 |
(四)从《神圣家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期间中的人权思想 | 第32-35页 |
三、马克思人权思想发展时期:从1846年-1856年 | 第35-37页 |
(一)《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权思想 | 第36页 |
(二)《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中的人权思想 | 第36-37页 |
(三)在民族权利基础上的马克思殖民地权利思想 | 第37页 |
四、马克思人权思想深化时期:从1857年到1883年 | 第37-42页 |
(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人权思想 | 第38页 |
(二)《资本论》中的人权思想 | 第38-39页 |
(三)《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人权思想 | 第39-42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人权思想的学理逻辑 | 第42-50页 |
一、马克思人权思想文本的内在逻辑—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批判和重建 | 第42-45页 |
(一)形而上学视域下的思维方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矛盾 | 第42-43页 |
(二)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扬弃 | 第43-44页 |
(三)马克思人权理论的“中介”—“现实的个人” | 第44-45页 |
二、马克思人权思想的逻辑特征 | 第45-50页 |
(一)形而上学、“现实的个人”与人权的内在关系 | 第45-47页 |
(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生成性”人权理论 | 第47-48页 |
(三)马克思对“定在”意义上人权理论的探讨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人权思想的时代价值 | 第50-61页 |
一、马克思人权理论对处理国家主权与人权关系的启示 | 第50-54页 |
(一)西方学者在人权与国家主权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 第50-51页 |
(二)马克思主义在人权与国家主权关系问题上的认识 | 第51-53页 |
(三)马克思人权观新时条件下我国初级阶段人权问题存在的的时空必然性 | 第53-54页 |
二、马克思人权思想对意识形态问题争论的启迪 | 第54-57页 |
(一)人权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54页 |
(二)资产阶级人权观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 | 第54-55页 |
(三)人权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 第55-56页 |
(四)人权与实践以人为本的问题 | 第56-57页 |
三、马克思人权思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意义 | 第57-61页 |
(一)人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 第57-58页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价值主体的弘扬 | 第58-59页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理想人格模型的塑造 | 第59页 |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发展中的人权蕴意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个人简介 | 第68页 |
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