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文心雕龙》的形成背景 | 第10-12页 |
二、《文心雕龙》创作论的范畴 | 第12-13页 |
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理论内涵 | 第16-26页 |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 | 第16-18页 |
一、研阅以穷照——文学创作的主客体 | 第16-17页 |
二、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主客体的关系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文学创作过程 | 第18-24页 |
一、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 | 第18-19页 |
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 | 第19-20页 |
三、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 | 第20-24页 |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追求 | 第24-26页 |
一、风骨——文学作品思想和语言文辞之美学要求 | 第24页 |
二、为情而造文——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关系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阐释历程 | 第26-48页 |
第一节 校注和译注中的《文心雕龙》创作论研究 | 第26-28页 |
一、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 | 第26-27页 |
二、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 | 第27-28页 |
三、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 | 第28页 |
第二节 文学理论专著中的《文心雕龙》创作论研究 | 第28-42页 |
一、创作论专题研究著作 | 第28-30页 |
二、《文心雕龙》总体研究专著中的创作论研究 | 第30-39页 |
三、论文集中的《文心雕龙》创作论研究 | 第39-40页 |
四、文学批评史中的《文心雕龙》创作论研究 | 第40-42页 |
第三节《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单篇论文研究 | 第42-48页 |
一、创作核心思想及理论体系研究 | 第42-43页 |
二、创作论个别篇目及其重要理论研究 | 第43-48页 |
第三章 《文心雕龙》创作论阐释之阐释 | 第48-62页 |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文心雕龙》创作论阐释的特色 | 第48-54页 |
一、接受到理解再上升到评价的一般阐释 | 第48-50页 |
二、具体阐释过程中客观性的保证 | 第50-52页 |
三、新时期以来《文心雕龙》创作论阐释历程的内在演变 | 第52-54页 |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文心雕龙》创作论阐释的局限性 | 第54-57页 |
一、被放大的《文心雕龙》创作论 | 第54-55页 |
二、被遮蔽的《文心雕龙》创作论 | 第55-56页 |
三、遮蔽与放大的深层原因及解决方法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新时期《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阐释循环 | 第57-62页 |
一、刘勰的意图与《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意图和阐释者的意图 | 第57-58页 |
二、《文心雕龙》创作论阐释循环的具体内涵 | 第58-59页 |
三、《文心雕龙》创作论阐释循环的现代意义 | 第59-62页 |
第四章 《文心雕龙》创作论阐释循环与西方阐释循环之比较 | 第62-70页 |
第一节 《文心雕龙》创作论阐释循环与西方阐释循环的共同性 | 第62-64页 |
一、不可抹煞的存在——阐释者的历史性 | 第62-63页 |
二、阐释循环的走向——本真意义的无限接近和新意义的产生 | 第63-64页 |
第二节《文心雕龙》创作论阐释循环与西方阐释循环的差异性 | 第64-66页 |
一、各自相异的本土特色 | 第64-65页 |
二、阐释者在阐释循环中的地位差异 | 第65-66页 |
第三节 从新时期《文心雕龙》创作论阐释循环看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 | 第66-70页 |
一、古代文论创新性内涵的探寻 | 第67-68页 |
二、全球化学术视野下对西方优秀文艺理论的合理运用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