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白话长篇小说中的寡母形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清代白话长篇小说中寡母形象的基本类型 | 第15-35页 |
第一节 圣化的母亲形象 | 第15-19页 |
一、博学多才 | 第16页 |
二、深明大义 | 第16-17页 |
三、寡母圣化的典型 | 第17-19页 |
第二节 道德化的母亲形象 | 第19-23页 |
一、独力抚孤的慈母 | 第19-20页 |
二、“三从四德”的样板 | 第20-21页 |
三、社会道德的载体 | 第21-23页 |
第三节 贵族化的母亲形象 | 第23-27页 |
一、安尊处优的“老废物” | 第24页 |
二、慈爱可亲的“老祖宗” | 第24-25页 |
三、贵族家庭真正的“当家人” | 第25-27页 |
第四节 世俗化的母亲形象 | 第27-35页 |
一、糊涂与溺爱导致的悲剧 | 第27-30页 |
二、从“母蝗虫”到“女侠客” | 第30-35页 |
第二章 清代白话长篇小说中寡母形象的基本特点 | 第35-49页 |
第一节 至高无上的家庭地位 | 第35-38页 |
第二节 子女的精神导师 | 第38-40页 |
第三节 慈母与严父角色的合一 | 第40-49页 |
一、人物角色的本位——慈母 | 第41-42页 |
二、人物角色的异化——严父 | 第42-44页 |
三、跨越性别的角色——融合 | 第44-49页 |
第三章 寡母抚孤现象的文化阐释 | 第49-63页 |
第一节 清代寡妇守节之风的盛行及其原因 | 第49-54页 |
一、法律对寡妇的保护 | 第49-51页 |
二、一边倒的道德压力 | 第51-52页 |
三、子女的成长环境 | 第52页 |
四、经济条件的限制 | 第52-54页 |
第二节 寡母孤儿之生存状况 | 第54-63页 |
一、家庭经济情况 | 第54-56页 |
二、寡母的心理状况 | 第56-57页 |
三、寡母的教育方式 | 第57-63页 |
第四章 寡母崇拜及其原因探析 | 第63-79页 |
第一节 封建伦理对女性的家庭定位 | 第63-67页 |
一、清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 第64-65页 |
二、伦理道德对女性的制约 | 第65-67页 |
第二节 父亲的缺席与寡母的圣化 | 第67-70页 |
一、父亲的缺席对家庭的影响 | 第67-68页 |
二、寡母对男权的继承 | 第68-70页 |
第三节 作家的恋母情结 | 第70-79页 |
一、有意识的行为——作家的创作动机 | 第71-73页 |
二、个体心灵的探寻——作家的特殊经历 | 第73-76页 |
三、集体记忆的投影——母亲崇拜的文化传统 | 第76-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