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新城疫病毒的概述 | 第13页 |
·新城疫病毒的分类和理化特性 | 第13-14页 |
·新城疫病毒基因组的结构 | 第14-15页 |
·NDV编码的蛋白及其功能 | 第15-18页 |
·新城疫病毒的复制与致病性 | 第18-20页 |
·新城疫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 | 第20-21页 |
·新城疫病毒疫苗学的概况 | 第21-22页 |
·新城疫病病毒的反向遗传学及其应用 | 第22-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NDV SG10株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 | 第27-46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8-37页 |
·病毒和细胞 | 第28页 |
·质粒和菌株 | 第28页 |
·SPF鸡胚和SPF鸡 | 第2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8-29页 |
·病毒的纯化 | 第29页 |
·病毒序列的测定 | 第29-31页 |
·辅助质粒和微基因组的构建 | 第31-33页 |
·辅助质粒和微基因组的功能鉴定 | 第33页 |
·全长cDNA克隆质粒的构建 | 第33-35页 |
·病毒的拯救 | 第35-36页 |
·拯救病毒的鉴定 | 第36页 |
·拯救病毒的致病性分析 | 第36页 |
·拯救病毒的生长特性分析 | 第36-37页 |
·结果 | 第37-44页 |
·NDV SG10株序列的测定和分析 | 第37-40页 |
·辅助质粒和微基因组的功能鉴定 | 第40-41页 |
·全长cDNA克隆质粒的构建 | 第41-42页 |
·NDV SG10株的拯救与鉴定 | 第42-43页 |
·拯救病毒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 第43页 |
·拯救病毒的生长特性的分析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应用反向遗传系统对NDV SG10株进行改造 | 第46-63页 |
·引言 | 第4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6-52页 |
·病毒、质粒和细胞 | 第46-47页 |
·构建SG10株NP基因5’端缺失6bp的突变株 | 第47-48页 |
·突变株rSG10-6bp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48页 |
·构建SG10株F蛋白裂解位点突变的病毒株 | 第48-49页 |
·突变株aSG10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49-50页 |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NDV的构建 | 第50-51页 |
·突变株aSG10-EGFP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51页 |
·表达IBV S1蛋白重组NDV的构建 | 第51-52页 |
·突变株aSG10-S1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52页 |
·结果 | 第52-60页 |
·SG10株NP基因5’端缺失6bp的突变株的构建 | 第52-53页 |
·突变株rSG10-6bp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53-54页 |
·拯救病毒的生长特性的测定 | 第54页 |
·构建SG10株F蛋白裂解位点突变的病毒株 | 第54-55页 |
·突变株aSG10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55-56页 |
·拯救病毒的生长特性的测定 | 第56页 |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重组NDV的构建 | 第56-57页 |
·突变株aSG10-EGFP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57-58页 |
·拯救病毒的生长特性的测定 | 第58页 |
·表达IBV S1蛋白重组NDV的构建 | 第58-59页 |
·突变株aSG10-S1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59-60页 |
·拯救病毒的生长特性的测定 | 第60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重组病毒aSG10株的免疫原性评价 | 第63-76页 |
·引言 | 第6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3-65页 |
·病毒、质粒和细胞 | 第63-64页 |
·致弱株aSG10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鉴定 | 第64-65页 |
·致弱株SG10的攻毒保护试验 | 第65页 |
·结果 | 第65-74页 |
·安全性检测 | 第65-70页 |
·攻毒保护试验 | 第70-74页 |
·讨论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创新点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附录 | 第85-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