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研究简史 | 第11-14页 |
·世界研究简史 | 第11-13页 |
·中国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17页 |
·研究材料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标本采集 | 第14页 |
·标本制作 | 第14页 |
·标本观察 | 第14-15页 |
·标本测量和记述 | 第15页 |
·标本拍照 | 第15-16页 |
·标本解剖 | 第16页 |
·绘图 | 第16页 |
·标本保存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形态特征 | 第17-30页 |
·成虫(图3-1) | 第17-28页 |
·头部(Head)(图3-2,3-3,3-4,3-5,3-6) | 第18-22页 |
·胸部(thorax)(图3-7) | 第22-23页 |
·足(leg)(图3-8) | 第23-24页 |
·翅(wing)(图3-9) | 第24-25页 |
·腹部(abdomen)(图3-10,3-11) | 第25-28页 |
·幼期 | 第28-30页 |
·卵(egg)(图3-12) | 第28页 |
·幼虫(larva)(图3-13) | 第28-29页 |
·蛹(pupa)(图3-14)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生物学及经济学意义 | 第30-32页 |
·生物学(biology) | 第30-31页 |
·生活史(life cycle) | 第30页 |
·习性(habit) | 第30-31页 |
·经济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五章 系统发育 | 第32-36页 |
·叶蝇科的分类地位 | 第32-34页 |
·叶蝇科的分类 | 第34-35页 |
·叶蝇科各亚科的分类地位 | 第35-36页 |
第六章 地理分布 | 第36-44页 |
·叶蝇科世界地理分布 | 第36-39页 |
·亚科级阶元 | 第36页 |
·属级阶元 | 第36-37页 |
·种级阶元 | 第37-39页 |
·中国叶蝇科的分布 | 第39-44页 |
·亚科级阶元 | 第39页 |
·属级阶元 | 第39-42页 |
·种级阶元 | 第42-44页 |
第七章 分类 | 第44-261页 |
·真叶蝇蝇亚科Phyllomyzinae Brake,2000 | 第44-229页 |
·芒叶蝇属Aldrichiomyza Hendel,1914 | 第44-48页 |
·新叶蝇属Neophyllomyza Melander,1913 | 第48-69页 |
·并脉叶蝇属Paramyia Williston,1897 | 第69-84页 |
·隐芒叶蝇属Paramyioides Papp,2001 | 第84-85页 |
·真叶蝇属Phyllomyza Fallen,1810 | 第85-227页 |
·膨端叶蝇属Stomsis Melander,1913 | 第227-229页 |
·平鬃叶蝇亚科Madizinae Czerny,1909 | 第229-251页 |
·纹额叶蝇属Desmometopa Loew,1866 | 第229-243页 |
·细叶蝇属Leptometopa Becker,1903 | 第243-249页 |
·平鬃叶蝇属Madiza Fallen,1810 | 第249-251页 |
·叶蝇亚科Milichiinae Schiner,1862 | 第251-261页 |
·叶蝇属Milichia Meigen,1830 | 第251-255页 |
·凹痕叶蝇属Milichiella Giglio-Tos,1895 | 第255-261页 |
参考文献 | 第261-305页 |
附录一 叶蝇科属检索表 | 第305-308页 |
附录二 世界叶蝇科名录 | 第308-341页 |
附录三 叶蝇科昆虫在中国各行政区的分布 | 第341-347页 |
附录四 中国叶蝇科昆虫在各动物地理区系的分布 | 第347-354页 |
致谢 | 第354-355页 |
作者简介 | 第35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