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PM及EWF模型的积水分布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依据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路表积水对道路及行车安全影响 | 第12-15页 |
·降雨特性及相关模拟 | 第15-17页 |
·坡面流水特性及其描述 | 第17-18页 |
·路表积水影响分析 | 第18-21页 |
·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雨天路表积水及仿真方法研究 | 第24-31页 |
·雨天路表积水特性 | 第24-26页 |
·降雨特性及简化模型 | 第24页 |
·路表径流特性及描述 | 第24-26页 |
·计算模型选择 | 第26-31页 |
·离散相模型(DPM) | 第26-27页 |
·多相流模型 | 第27-28页 |
·欧拉液膜模型(EWF) | 第28-29页 |
·模型选择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雨天路表积水仿真试验设计 | 第31-44页 |
·正交试验 | 第31-35页 |
·正交试验概述 | 第31-32页 |
·正交表及其特性 | 第32-35页 |
·路表积水影响因素 | 第35-38页 |
·直线段 | 第35-36页 |
·圆曲线段 | 第36页 |
·凹、凸竖曲线段 | 第36-37页 |
·超高缓和段 | 第37-38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8-44页 |
·各类型路段因素水平确定 | 第38-41页 |
·正交试验方案 | 第41-44页 |
第四章 模型建立及仿真方法 | 第44-54页 |
·道路模型建立 | 第44-51页 |
·道路几何特征简化 | 第44-45页 |
·道路几何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45-48页 |
·边界条件确定 | 第48-51页 |
·降雨及路表径流仿真 | 第51-54页 |
·基于DPM模型的降雨模拟 | 第51-52页 |
·基于EWF模型的雨滴汇流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雨天路表积水仿真计算 | 第54-76页 |
·降雨强度对路表积水影响 | 第54-59页 |
·降雨强度对路表积水影响 | 第54-58页 |
·特征降雨强度确定 | 第58-59页 |
·路表构造深度对积水影响 | 第59-62页 |
·路表粗糙程度对积水影响 | 第59-62页 |
·特征路表粗糙度确定 | 第62页 |
·易积水路段定义 | 第62-66页 |
·车辆滑水 | 第62-64页 |
·滑水速度模型 | 第64-65页 |
·基于行车安全的易积水路段定义 | 第65-66页 |
·雨天路表积水仿真 | 第66-76页 |
·直线段 | 第66-67页 |
·圆曲线段 | 第67-69页 |
·凹形竖曲线段 | 第69-70页 |
·凸形竖曲线段 | 第70-71页 |
·超高缓和段 | 第71-76页 |
第六章 特征路段模拟仿真分析 | 第76-104页 |
·直线段 | 第76-81页 |
·积水分布直观分析 | 第76-77页 |
·极差分析及方差分析 | 第77-78页 |
·路表最大积水深度指标及阈值 | 第78-81页 |
·圆曲线段 | 第81-85页 |
·积水分布直观分析 | 第81-82页 |
·极差分析及方差分析 | 第82-83页 |
·路表最大积水深度指标及阈值 | 第83-85页 |
·凹形竖曲线段 | 第85-90页 |
·积水分布直观分析 | 第85-86页 |
·最大积水深度极差、方差分析 | 第86-88页 |
·路表积水深度指标及阈值 | 第88-90页 |
·凸形竖曲线段 | 第90-94页 |
·积水直观分析 | 第90-92页 |
·最大积水深度极差、方差分析 | 第92-93页 |
·表积水深度指标及阈值 | 第93-94页 |
·超高缓和段 | 第94-101页 |
·积水分布直观分析 | 第94-97页 |
·最大积水深度分析 | 第97-99页 |
·路表最大积水深度指标及阈值 | 第99-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