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上扬子地块周缘赋存于震旦系的铅锌矿成矿流体研究
| 作者简介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2页 |
| ABSTRACT | 第12-2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20-29页 |
| ·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20页 |
|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0-25页 |
| ·中上扬子地块周缘铅锌矿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及实物工作量 | 第25-27页 |
|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9-40页 |
| ·区域构造 | 第31-34页 |
| ·前寒武纪 | 第31页 |
| ·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 第31-32页 |
| ·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 第32-33页 |
|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 第33-34页 |
| ·新生代 | 第34页 |
| ·区域地层 | 第34-37页 |
| ·结晶基底(太古界-早元古界) | 第34页 |
| ·变质基底(中元古界) | 第34-35页 |
| ·海相沉积盖层(新元古界-中三叠统) | 第35-36页 |
| ·陆相沉积盖层(三叠统-新生界) | 第36-37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37-38页 |
| ·区域矿产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第40-66页 |
| ·上扬子地块东缘凹子岗锌矿床 | 第40-47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0-42页 |
| ·矿体及矿化特征 | 第42页 |
| ·成矿期与矿石组构 | 第42-45页 |
| ·有机质赋存状态 | 第45-47页 |
| ·扬子地块北缘楠木树铅锌矿床 | 第47-52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7-48页 |
| ·矿体及矿化特征 | 第48-49页 |
| ·矿石组构 | 第49-50页 |
|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50-51页 |
| ·有机质赋存状态 | 第51-52页 |
| ·扬子地块西缘乌斯河铅锌矿床 | 第52-66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52-54页 |
| ·矿体及矿化特征 | 第54-59页 |
| ·矿石组构 | 第59-64页 |
|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64-65页 |
| ·有机质赋存状态 | 第65-66页 |
| 第四章 成矿流体特征 | 第66-90页 |
| ·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 第66-67页 |
| ·凹子岗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67-71页 |
|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67-69页 |
| ·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69-70页 |
| ·包裹体激光拉曼特征 | 第70-71页 |
| ·楠木树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71-76页 |
|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71-73页 |
| ·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73-75页 |
| ·包裹体激光拉曼研究 | 第75-76页 |
| ·乌斯河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76-82页 |
|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76-77页 |
| ·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77-80页 |
| ·包裹体激光拉曼研究 | 第80-82页 |
| ·成矿流体体系 | 第82-85页 |
| ·富含有机流体 | 第82-84页 |
| ·多元体系共存 | 第84-85页 |
| ·成矿压力估算 | 第85-90页 |
| ·凹子岗锌矿床压力估算 | 第86-87页 |
| ·乌斯河铅锌矿床压力估算 | 第87-89页 |
| ·楠木树铅锌矿床压力估算 | 第89-90页 |
| 第五章 流体成矿机制 | 第90-108页 |
| ·沉积作用、热液作用有关的铅锌矿 | 第90-100页 |
| ·沉积-热液弱改造型 | 第90-92页 |
| ·沉积-热液强改造型 | 第92-96页 |
| ·热液充填型 | 第96-98页 |
| ·赋存于震旦系的“扬子型”铅锌矿 | 第98-100页 |
| ·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的铅锌矿 | 第100-105页 |
| ·张十八铅锋矿成矿流体 | 第100-103页 |
| ·黄沙坪铅锌多金属成矿流体 | 第103-105页 |
| ·“扬子型”与“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对比 | 第105-10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问题 | 第108-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23页 |
| 附表 | 第12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