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10页 |
| 摘要 | 第10-13页 |
| ABSTRACT | 第13-19页 |
| 第—章 引言 | 第19-28页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9-20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 ·矽卡岩及矽卡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马坑铁矿成因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和方法 | 第24-25页 |
|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5-26页 |
| §1.5 论文取得进展及主要创新点 | 第26-28页 |
| ·取得研究进展 | 第26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闽西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第28-40页 |
| §2.1 闽西南地区成矿地质背景 | 第28-32页 |
| ·闽西南区域地质特征 | 第28-29页 |
| ·闽西南大地构造演化 | 第29-32页 |
| §2.2 闽西南主要矿床类型和成矿系列 | 第32-36页 |
| ·晋宁期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铅、锌、银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系列 | 第33页 |
| ·海西—印支期与火成岩有关的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 第33页 |
| ·燕山期与中酸性火成岩有关的铁、铜、铅、锌、钼、钨、锡、金、银、铀等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 第33-36页 |
| §2.3 闽西南成矿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动力学背景 | 第36-40页 |
| 第三章 马坑铁矿成矿地质背景 | 第40-61页 |
| §3.1 区域地质特征 | 第40-45页 |
| ·区域地层 | 第40-42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42-43页 |
| ·区域构造 | 第43-45页 |
| §3.2 矿区地质特征 | 第45-52页 |
| ·矿区地层 | 第46-48页 |
| ·矿区构造 | 第48-49页 |
| ·矿区岩浆岩 | 第49-52页 |
| §3.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52-57页 |
| ·主矿体特征 | 第52-53页 |
| ·小矿体特征 | 第53-54页 |
| ·矿石特征 | 第54-57页 |
| §3.4 围岩蚀变 | 第57页 |
| §3.5 成矿阶段 | 第57-61页 |
| ·钙硅矽卡岩化阶段 | 第58-59页 |
| ·角闪石矽卡岩化阶段 | 第59页 |
| ·绿泥石化阶段 | 第59页 |
| ·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 | 第59-61页 |
| 第四章 成矿年代学研究 | 第61-76页 |
| §4.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第61-63页 |
| ·花岗岩和似层状基性岩 | 第61-63页 |
| ·石榴子石和磁铁矿单矿物 | 第63页 |
| §4.2 测试结果 | 第63-68页 |
| ·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 | 第63-65页 |
| ·似层状基性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 | 第65-66页 |
| ·石榴子石和磁铁矿单矿物Sm-Nd测年 | 第66-68页 |
| §4.3 成矿年代 | 第68-76页 |
| 第五章 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 第76-94页 |
| §5.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第76-78页 |
| ·磁铁矿单矿物Sr-Nd-Pb及Fe同位素分析 | 第76-77页 |
| ·似层状基性岩、矿石及围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 第77页 |
| ·蚀变似层状基性岩中Fe元素测试 | 第77页 |
| ·辉石和石榴子石的EPMA主量元素分析 | 第77-78页 |
| §5.2 测试结果 | 第78-83页 |
| ·Sr-Nd-Pb及Fe同位素测试结果 | 第78页 |
| ·蚀变似层状基性岩中Fe元素结果 | 第78-79页 |
| ·辉石和石榴子石的主量元素分析结果 | 第79-83页 |
| §5.3 成矿物质来源与流体演化 | 第83-94页 |
| ·Sr-Nd-Pb同位素特征 | 第83-84页 |
| ·Fe同位素特征 | 第84-86页 |
| ·蚀变似层状基性岩和辉石单矿物中Fe元素特征 | 第86-87页 |
| ·成矿流体演化 | 第87-88页 |
| ·小结 | 第88-94页 |
| 第六章 大洋—莒舟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大地构造背景研究的制约 | 第94-106页 |
| §6.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第94页 |
| §6.2 测试结果 | 第94-96页 |
| §6.3 大洋—莒舟花岗岩的岩石学成因 | 第96-99页 |
| ·岩石学分类 | 第96-97页 |
| ·岩石学成因 | 第97-99页 |
| §6.4 成矿大地构造背景 | 第99-106页 |
| 第七章 矿床模型与成矿规律 | 第106-116页 |
| §7.1 成矿过程 | 第106-109页 |
| §7.2 矿床模型 | 第109-111页 |
| §7.3 马坑式铁矿成矿规律 | 第111-116页 |
| ·花岗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第111-113页 |
| ·地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第113-114页 |
|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第114-115页 |
| ·区域成矿模式 | 第115-116页 |
| 第八章 闽西南马坑式铁矿成矿预测 | 第116-137页 |
| §8.1 闽西南马坑式铁矿预测模型 | 第116-120页 |
| ·确定证据图层 | 第116-117页 |
| ·预测方法 | 第117-120页 |
| §8.2 成矿预测 | 第120-133页 |
| ·预测原始数据 | 第120页 |
| ·预测图层获取 | 第120-126页 |
| ·成矿预测 | 第126-127页 |
| ·预测图层重要性评估 | 第127-132页 |
| ·小结 | 第132-133页 |
| §8.3 成矿靶区圈定与优选 | 第133-134页 |
| ·A1马坑铁矿找矿远景区 | 第134页 |
| ·A2银顶格铁矿找矿远景区 | 第134页 |
| ·A3潘田—洛阳铁矿找矿远景区 | 第134页 |
| ·B1阳山铁矿找矿远景区 | 第134页 |
| ·B2挂山—西洋铁矿找矿远景区 | 第134页 |
| §8.4 野外示范验证 | 第134-136页 |
| §8.5 小结 | 第136-137页 |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37-139页 |
| §9.1 主要结论 | 第137-138页 |
|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38-139页 |
| 致谢 | 第139-1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1-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