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章 蒙古国电影的历史发展及阶段性特征 | 第14-54页 |
第一节 蒙古国电影的初创时期(20-40年代) | 第14-20页 |
一外国电影的引入与放映 | 第14页 |
二蒙古人民革命党对电影的高度重视 | 第14-16页 |
三苏联电影的积极引进与创作的多方面合作 | 第16-17页 |
四早期蒙古国电影的创作活动 | 第17-20页 |
第二节 蒙古国电影的发展期(50-60年代) | 第20-32页 |
一电影院、放映点的增设和观众人数的逐年递增 | 第20-21页 |
二创作队伍的壮大与创作成就的显著 | 第21-23页 |
三题材内容的有力拓展和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 第23-30页 |
四与以苏联为代表的其他国家的电影合作更加频繁 | 第30-31页 |
五与中国电影的友好交流 | 第31-32页 |
第三节 蒙古国电影的繁荣期(70-80年代) | 第32-46页 |
一党和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支持力度更加强化 | 第32页 |
二老一代电影艺术家的创作呈现井喷状态 | 第32-33页 |
三一大批卓有才华的青年电影导演进入影坛 | 第33-36页 |
四题材内容的新开拓 | 第36-42页 |
五新的电影类型的呈现与成熟 | 第42-46页 |
第四节 蒙古国电影的转型期(1990-2000) | 第46-54页 |
一蒙古国电影走向低迷 | 第46-47页 |
二民营电影公司、电影学校和团体的涌现 | 第47-48页 |
三具有强烈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年轻导演登台亮相 | 第48-50页 |
四在电影新观念指导下的创作特色 | 第50-54页 |
第二章 蒙古国电影的主要类型建构 | 第54-79页 |
第一节 革命战争片 | 第54-61页 |
一以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 | 第55-58页 |
二以人民群众经受的战争苦难和保家卫国的奉献精神为主要表现内容 | 第58-60页 |
三歌颂蒙古与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史诗片 | 第61-71页 |
一战争史诗片:《清澈的塔米尔河》《戈壁兴安战役》 | 第61-65页 |
二英雄史诗片:《满都海斯琴》《仰仗长生天的力量》 | 第65-71页 |
第三节 喜剧片 | 第71-79页 |
一充满辛辣嘲讽的讽刺喜剧 | 第71-75页 |
二温和的戏谑与揶揄:轻喜剧 | 第75-78页 |
三误会与巧合构筑的幽默喜剧 | 第78-79页 |
四富于启迪的哲理喜剧 | 第79页 |
第三章 蒙古国电影的“金牌导演”的重要贡献 | 第79-108页 |
第一节 蒙古电影的先锋将军 ——德·吉格吉德(1919-1989) | 第79-91页 |
一时代的忠实记录者 | 第80-82页 |
二革命战争影片的“主将” | 第82页 |
三蒙古国电影风格的奠基者 | 第82-88页 |
四“电影——我的生活 | 第88-91页 |
第二节 蒙古国电影类型的开拓者——热·道尔吉帕拉木(1930-1990) | 第91-100页 |
一对蒙古国电影类型的开拓 | 第92-96页 |
二对时代与社会的密切关注 | 第96-99页 |
三愈挫愈勇的“斗士”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蒙古国电影的承前启后者——哈·达木丁(1939- ) | 第100-108页 |
一哈·达木丁的电影创作经历 | 第100-101页 |
二童真童趣与悲悯情怀 | 第101-106页 |
三诗意与纪实相统一的美学风貌 | 第106-108页 |
结语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参考影片 | 第113-118页 |
附录一:发表论文及实践情况 | 第118-119页 |
附录二:三大导演创作年表 | 第119-122页 |
附录三:蒙古国二十世纪十佳影片 | 第122-123页 |
附录四:翻译资料 | 第123-128页 |
致谢 | 第128-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