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一、 导论 | 第9-18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0-15页 |
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0-13页 |
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3-15页 |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 本文的创新点与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页 |
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二、 中国高学历失业的主要类型 | 第18-21页 |
(一) 结构性失业 | 第18-19页 |
1. 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结构性失业 | 第18页 |
2. 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结构性失业 | 第18-19页 |
3. 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导致的结构性失业 | 第19页 |
(二) 摩擦性失业 | 第19-20页 |
(三) 自愿性失业 | 第20-21页 |
三、 中国高学历失业的现状和表现特征 | 第21-28页 |
(一) 中国高学历失业的现状 | 第21-24页 |
1. 高学历失业形势依然严峻 | 第21-22页 |
2. 高学历失业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 第22-23页 |
3. 高学历失业受就业歧视因素影响加深 | 第23-24页 |
(二) 中国高学历失业的表现特征 | 第24-28页 |
1. 高学历失业的低就业性 | 第24-26页 |
2. 高学历失业的阶层性 | 第26页 |
3. 高学历失业的专业性 | 第26-28页 |
四、 中国高学历失业的成因分析 | 第28-36页 |
(一) 高等教育供给结构失衡 | 第28-30页 |
1. 高等教育供给的区域性结构失衡 | 第28-29页 |
2.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陈旧造成结构失衡 | 第29页 |
3.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结构失衡 | 第29-30页 |
(二) 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30-32页 |
1. 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30页 |
2. 第二产业中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缓慢,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 第30-31页 |
3.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 第31-32页 |
(三) 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 | 第32-34页 |
1. 城乡之间巨大的差距,导致高校毕业生区域结构性失业 | 第32-33页 |
2. 户籍和地方保护主义,限制了高校毕业生的自由流动 | 第33-34页 |
3. 主次劳动力市场较高的转换成本,导致就业流动成本增加 | 第34页 |
(四) 就业观念陈旧 | 第34-36页 |
1. 就业期望值过高 | 第34-35页 |
2. 一次择业定终身的观念 | 第35页 |
3. 就业目标不明确,自身定位不准 | 第35-36页 |
五、 中国高学历失业的治理对策 | 第36-46页 |
(一) 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体制 | 第36-39页 |
1. 调整专业设置,加快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接轨 | 第36-37页 |
2. 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 第37-39页 |
(二)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第39-41页 |
1.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 第39-40页 |
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 第40页 |
3.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 第40-41页 |
(三) 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第41-44页 |
1. 促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 | 第42页 |
2.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 | 第42-43页 |
3.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 第43页 |
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3页 |
5. 加大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公平权益 | 第43-44页 |
(四) 转变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就业 | 第44-46页 |
1. 摆脱精英意识,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 第44页 |
2. 破除一次择业定终身,先择业后就业 | 第44-45页 |
3. 倡导主动学习,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