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世界各国艺术概况论文--中国艺术论文--艺术史、艺术思想史论文

大众意识·政治启蒙·艺术运动--新中国“工农兵美术”述评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0页
绪论第10-15页
 (一) 题目缘起第10-12页
  1. 文献综述第10-12页
  2. 选题意义第12页
 (二) 有关概念的界定第12-13页
  1. “工农兵”第12页
  2. “工农兵美术”第12-13页
  3. 大众化美术第13页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3-15页
一、“工农兵”与“工农兵美术”第15-28页
 (一) 社会概念——“工农兵”的起源第15-19页
  1. 特殊的时代形势第16-17页
  2. 全民“等于”工农兵第17-19页
 (二) 政治宣传工具——“工农兵美术”第19-26页
  1. 政治运动的新形式第20-22页
  2. 革命化、战斗化的美术第22-25页
  3. 调动全民艺术热情的美术第25-26页
 (三) “工农兵美术”的形成价值与意义第26-28页
二、“工农兵”的生活原型与艺术形象第28-50页
 (一) “工农兵”的生活形象艺术化第28-35页
  1. 灰色的现实生活第28-31页
  2. 光亮化的艺术形象第31-34页
  3. 形象转换中的政治浪漫主义第34-35页
 (二) 艺术形象的社会政治思想及其导向意义第35-46页
  1. 憧憬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第36-39页
  2. 表现工农兵大众的革命干劲第39-42页
  3. 表现工农兵崇高的革命理想第42-46页
 (三) 艺术形象的时代审美原则及表现第46-50页
  1. 政治观念决定审美标准第46-48页
  2. “工农兵美术”的主要艺术表现原则第48-50页
三、“工农兵美术”形式的生成与符号的传达第50-66页
 (一) 特定表现形式的生成第50-56页
  1. 意识形态化的产物第50-51页
  2. “年、连、宣”对政治追求的迎合第51-54页
  3. 时代产物下的中国壁画第54-56页
 (二) 艺术语言的表现特征第56-61页
  1. 创作题材的标识性第56-57页
  2. 思想表达的革命性第57-59页
  3. 政治独创性语言的艺术模式第59-61页
 (三) 符号化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第61-66页
  1. 形象符号的特殊政治含义第61-62页
  2. 文字符号在“工农兵美术”作品中的传达作用第62-64页
  3. 政治符号的宣传号召性第64-66页
四、“工农兵美术”运动与大众艺术传播第66-77页
 (一) 群众美术运动的目的性与方向性第66-71页
  1. 大众化美术的根本动力第67-68页
  2. 群众美术被广为接受的实质第68-69页
  3. 破除中国传统美术创作的阶层性第69-71页
 (二) 政治诉求下的大众艺术传播第71-73页
  1. “工农兵美术”的斗争性与革命性第71-73页
  2. 大众化艺术普及中的专制性与单一性第73页
 (三) 大众艺术传播与政治启蒙的统一第73-77页
  1. 大众化艺术与国家权力主体的关系第74页
  2. 反思意识形态下的大众化艺术第74-77页
结语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析--以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为例
下一篇:论知青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