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学科专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12-24页 |
(一)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学科专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17页 |
1. 美术知识与技能基础薄弱 | 第12-14页 |
2. 缺乏美术专长 | 第14-15页 |
3. 艺术创新能力匮乏 | 第15-17页 |
(二)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学科专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 第17-24页 |
1. 应试教育与高校扩招双重背景下的高考考前美术训练模式 | 第17-21页 |
2. 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 | 第21-24页 |
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联系 | 第24-33页 |
(一)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 第24-26页 |
(二)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对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教学上的优越性 | 第26-33页 |
1. 利于因材施教 | 第27-28页 |
2. 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第28-29页 |
3. 利于缄默知识的传递 | 第29-30页 |
4. 利于学科专业能力方面“一专多能”的发展 | 第30-31页 |
5. 利于教学相长 | 第31页 |
6. 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 第31-32页 |
7. 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状态的养成 | 第32-33页 |
三、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实例分析 | 第33-59页 |
(一) 改革理念和改革思路 | 第33-35页 |
1. 改革理念 | 第34页 |
2. 改革思路 | 第34-35页 |
(二) 划分设置 | 第35-40页 |
1. 划分原则 | 第35页 |
2. 具体划分 | 第35-39页 |
3. 工作室人员组成 | 第39页 |
4. 工作室教学的衔接 | 第39-40页 |
(三) 课程设置 | 第40-44页 |
1. 优化课程设置 | 第40-42页 |
2. 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 第42-44页 |
(四) 教学管理 | 第44-46页 |
1. 适应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需求,调整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 第44-46页 |
2. 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 | 第46页 |
(五) 教学创新 | 第46-49页 |
1. 教学模式创新 | 第46-47页 |
2. 教学形式创新 | 第47-49页 |
3. 教学管理与评估制度创新 | 第49页 |
(六) 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49-54页 |
1. 偏重专业性,较轻师范性 | 第50页 |
2. 偏重技能,较轻理论 | 第50-52页 |
3. 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 第52-53页 |
4. 个别工作室导师个人绘画风格对学生专业发展产生相对过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七) 改革成效 | 第54-59页 |
1. 学科专业基础的提升 | 第54-55页 |
2. 学科专业能力方面“一专多能”的提高 | 第55页 |
3. 创新能力的发展 | 第55-56页 |
4. 健康心理状态的养成 | 第56页 |
5. 硬件与软件建设 | 第56-59页 |
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之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局限性与发展前景 | 第59-64页 |
(一) 局限性 | 第59-60页 |
1. 对学校经济条件要求较高 | 第59页 |
2. 教学中专业性与师范性易于失衡 | 第59-60页 |
(二) 发展前景 | 第60-64页 |
1. 利于学生自身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 第61页 |
2. 利于学校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 第61-62页 |
3.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性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学生调查问卷 | 第68-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