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国内对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的研究 | 第12-15页 |
·国外对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的研究 | 第15-16页 |
·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的社会应用研究 | 第16-19页 |
·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19-24页 |
·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9-22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24-37页 |
·先秦兵家军事伦理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24-28页 |
·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变革是先秦兵家军事伦理形成的内在根源 | 第25-26页 |
·战争是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第26-28页 |
·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 第28-32页 |
·中国古代军事伦理思想的产生 | 第28-30页 |
·先秦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 | 第30-32页 |
·先秦兵家代表及其著作简述 | 第32-37页 |
·司马派与《司马法》 | 第32-33页 |
·孙氏派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 第33-34页 |
·吴氏派与《吴子兵法》、《尉缭子》 | 第34-35页 |
·太公派与稷下学派及其著作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37-56页 |
·儒家“仁爱”观与先秦兵家的融合 | 第37-41页 |
·兵家对儒家“仁”的吸收 | 第38-39页 |
·兵家之“仁”与儒家之“仁”的区别 | 第39-41页 |
·道家“无为”、“贵柔”观与先秦兵家的融合 | 第41-47页 |
·道家“无为”、“贵柔”观的内涵 | 第42-45页 |
·兵家对道家思想的吸取与升华 | 第45-47页 |
·墨家思想与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的融合 | 第47-51页 |
·墨家思想的内涵 | 第47-49页 |
·先秦兵家对墨家伦理思想的融合与吸收 | 第49-51页 |
·法家思想与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的融合 | 第51-56页 |
·法家伦理思想的内涵 | 第51-53页 |
·兵家对法家伦理思想的吸收与升华 | 第53-56页 |
第四章 先秦兵家的军事伦理原则 | 第56-75页 |
·“以仁为本” | 第56-64页 |
·“慎战” | 第57-59页 |
·“先爱后威” | 第59-60页 |
·“不战而屈人之兵” | 第60-62页 |
·“以仁为胜” | 第62-63页 |
·“上下同欲者胜” | 第63-64页 |
·“以德制胜” | 第64-70页 |
·以德立国 | 第64-66页 |
·以德强军 | 第66-68页 |
·“竟于德” | 第68-70页 |
·“惟民是保” | 第70-75页 |
·“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 | 第70-71页 |
·“圣人所贵,人事而已” | 第71-75页 |
第五章 先秦兵家军事伦理的价值目标 | 第75-94页 |
·“争义不争利” | 第75-81页 |
·“义战” | 第76-80页 |
·“善而养之” | 第80-81页 |
·“合于利而动” | 第81-87页 |
·“兵以利动” | 第82-84页 |
·“不合于利而止” | 第84-85页 |
·“兵者诡道” | 第85页 |
·“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 | 第85-86页 |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 第86-87页 |
·“安国保民” | 第87-91页 |
·“自保全胜” | 第87-89页 |
·“君命有所不受” | 第89-90页 |
·“战胜而强立” | 第90-91页 |
·“以和为贵” | 第91-94页 |
·“兵民相洽,和衷共济” | 第91-92页 |
·“天人合一 | 第92-94页 |
第六章 先秦兵家的军人伦理规范 | 第94-105页 |
·将帅之德的伦理规范 | 第95-100页 |
·忠君尚公 | 第95-96页 |
·“视卒如爱子” | 第96-98页 |
·“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 第98-99页 |
·“必从己先” | 第99-100页 |
·士兵之德的伦理规范 | 第100-105页 |
·“忘家”、“忘亲”、“忘身” | 第101-102页 |
·“吾将示之以不活” | 第102-103页 |
·“不违时,不历民病” | 第103页 |
·“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 第103-105页 |
结语 | 第105-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