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物理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第16-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意义第17页
    1.4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8-23页
    2.1 人文第18页
    2.2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第18-20页
        2.2.1 人文精神第18-19页
        2.2.2 科学精神第19-20页
    2.3 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理论依据第20-23页
        2.3.1 教育学理论第20-21页
        2.3.2 心理学理论第21-22页
        2.3.3 哲学理论第22-23页
第3章 高中物理教学人文精神渗透的必要性与内容第23-28页
    3.1 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必要性第23-25页
        3.1.1 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第23页
        3.1.2 新课标教育理念的要求第23-24页
        3.1.3 中学生心理建设的要求第24-25页
    3.2 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内容第25-28页
        3.2.1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25页
        3.2.2 科学美的审视能力第25页
        3.2.3 团队合作精神第25-26页
        3.2.4 社会责任感第26页
        3.2.5 爱国主义精神第26-28页
第4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现状第28-41页
    4.1 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调查第28-29页
        4.1.1 调查目的第28页
        4.1.2 调查方法第28-29页
        4.1.3 调查对象第29页
        4.1.4 调研内容第29页
    4.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第29-35页
        4.2.1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第29-30页
        4.2.2 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调查分析第30-32页
        4.2.3 学生团结合作精神调查分析第32-33页
        4.2.4 高中社会责任感调查分析第33-34页
        4.2.5 学生科学美审视能力调查分析第34-35页
        4.2.6 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调查分析第35页
    4.3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第35-39页
        4.3.1 物理教师对人文精神认识的调查分析第35-36页
        4.3.2 物理教师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情况调查分析第36-39页
    4.4 对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现状的基本评价第39-41页
        4.4.1 学生方面第39页
        4.4.2 教师方面第39-41页
第5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建议第41-54页
    5.1 从各个角度发掘物理教学人文精神培养资源第41-43页
        5.1.1 从物理学史中发掘人文精神培养资源第41页
        5.1.2 从热点时事中发掘人文精神培养资源第41-42页
        5.1.3 从身边生活中发掘人文精神培养资源第42页
        5.1.4 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人文精神培养资源第42-43页
    5.2 高中物理教学人文精神渗透途径第43-45页
        5.2.1 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第43-44页
        5.2.2 在科学探究中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第44页
        5.2.3 运用STS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第44页
        5.2.4 引导学生感受物理美,提高科学美审视能力第44-45页
        5.2.5 通过物理科技前沿发展介绍增强学生爱国情感第45页
    5.3 高中物理渗透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设计路径第45-48页
        5.3.1 新课导入第45-46页
        5.3.2 概念理解第46页
        5.3.3 习题处理第46页
        5.3.4 组织形式第46-47页
        5.3.5 实验探究第47页
        5.3.6 课堂小结第47-48页
    5.4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案例分析第48-50页
    5.5 教学实践分析第50-5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6.1 结论第54页
    6.2 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附录1第59-61页
附录2第61-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DG公司薪酬体系优化设计
下一篇:三种半导体纳米线的热蒸发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