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古代小说论文

十七世纪世情小说的伦理研究

中文提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绪论第13-26页
 一、 研究对象及范围第13-17页
 二、 研究成果及现状第17-23页
 三、 研究方法及意义第23-26页
第一章 十七世纪世情小说中个体价值实现方式的伦理研究第26-64页
 第一节 为人:十七世纪世情小说儒家济世情怀之变迁第26-42页
  一、 冯梦龙的《三言》:“因果报应论”之下的入世关怀第26-32页
  二、 李渔的《十二楼》:高楼之上的独立自适第32-37页
  三、 天花藏主人的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结局之下的淡出第37-42页
  结语第42页
 第二节 为己:十七世纪世情小说中的情色变迁第42-64页
  一、 纵欲众生相的色情小说第43-55页
  二、 说教之下的情色小说第55-59页
  三、 以纯情为主旨的才子佳人小说第59-63页
  结语第63-64页
第二章 十七世纪世情小说中的亲族伦理第64-96页
 第一节 夫妻:秩序与忠诚第64-78页
  一、 夫妻关系受到挑战的原因第64-69页
  二、 忠贞与出轨第69-72页
  三、 妒妇及其回归第72-78页
  结语第78页
 第二节 父子:血浓于水还是利大于情第78-87页
  一、 父子关系的新变化第78-81页
  二、 孝子的凸显和慈父的淡出第81-84页
  三、 血缘父子关系的缺失第84-86页
  结语第86-87页
 第三节 其他:差序格局下的人伦第87-96页
  一、 婆媳:事父母易,事舅姑难第87-91页
  二、 兄弟与侄儿:本是同根生第91-94页
  结语第94-96页
第三章 十七世纪世情小说中的社会伦理第96-151页
 第一节 商人地位的改变:社会阶层平等的可能性第97-109页
  一、 “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第97-101页
  二、 “商贾亦何鄙之有?”第101-104页
  三、 “商与士,异术而同心”第104-108页
  结语第108-109页
 第二节 妓女的救赎之路: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第109-120页
  一、 妓女:开放的产物第109-113页
  二、 妓女与良家妇女:红玫瑰与白玫瑰第113-116页
  三、 脱籍从良:被道德纠缠的救赎之路第116-119页
  结语第119-120页
 第三节 知识分子形象的多变:随波逐流之后的自省第120-130页
  一、 知识分子创作的转向第120-123页
  二、 知识分子的复杂形象第123-127页
  三、 救世还是自救第127-129页
  结语第129-130页
 第四节 恶奴、义仆、巧婢的取与舍:从伦理走向功能第130-141页
  一、 奴仆数量的激增第130-134页
  二、 奴仆形象的复杂性第134-138页
  三、 从社会性向功能性的转变第138-141页
  结语第141页
 第五节 侠客义盗的为与不为:真性情背后的真伦理第141-151页
  一、 施恩与报恩第142-144页
  二、 真是与假非第144-146页
  三、 出走与回归第146-149页
  结语第149-151页
第四章 十七世纪世情小说的生态伦理第151-168页
 第一节 生态伦理之一:植物第152-156页
 第二节 生态伦理之二:动物第156-161页
 第三节 生态伦理之三:环境第161-166页
 结语第166-168页
第五章 伦理在十七世纪世情小说中的表达方式第168-214页
 第一节 作为仪式的“礼”与十七世纪世情小说创作第168-177页
  一、 “礼”对展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第168-172页
  二、 “礼”对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第172-175页
  三、 “礼”与叙事艺术第175-177页
  结语第177页
 第二节 意象与伦理第177-202页
  一、 墙:道德的象征第177-181页
  二、 花园:欲望释放的乐园第181-185页
  三、 船:危险的象征第185-188页
  四、 金莲和绣鞋:诱惑与禁忌第188-193页
  五、 窗户:偷窥与偷听第193-197页
  六、 寺庙:佛性与人心第197-202页
 第三节 小说语言的选择对伦理的表达第202-214页
  一、 多变的称谓下的伦理变化第202-205页
  二、 语言和伦理的错位第205-208页
  三、 诗词与伦理表达第208-214页
附论 十七世纪世情小说创作过程中的伦理研究第214-245页
 第一节 生存环境对创作的影响第214-224页
 第二节 出版商对创作的影响第224-230页
 第三节 地域对创作的影响第230-233页
 第四节 创作风气对创作的影响第233-241页
 第五节 评点对创作的影响第241-244页
 结语第244-245页
结论第245-247页
参考文献第247-26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62-263页
后记第263-264页

论文共2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侠文化基本叙事语法研究--以“射雕三部曲”为例
下一篇:汉代楚辞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