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22页 |
第一节 楚辞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2-17页 |
第二节 汉代楚辞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2页 |
第一章 汉代思想文化与楚辞学的勃兴 | 第22-39页 |
第一节 兼容包并、儒道合糅——汉代思想与文化 | 第22-29页 |
第二节 汉初楚辞热及楚辞学的兴起 | 第29-39页 |
第二章 肇始的巅峰——汉代楚辞学鸟瞰 | 第39-64页 |
第一节 汉初宫廷楚声——汉代楚辞学的准备期 | 第40-43页 |
第二节 西汉前期——汉代楚辞学的创立期 | 第43-48页 |
第三节 西汉后期——汉代楚辞学的发展期 | 第48-53页 |
第四节 东汉前期——汉代楚辞学的转型期 | 第53-56页 |
第五节 东汉后期——汉代楚辞学的巅峰期 | 第56-64页 |
第三章 屈原精神感召下骚体文学的创立——贾谊拟骚创作及其楚辞学意义 | 第64-74页 |
第一节 贾谊的生平及著述 | 第64-65页 |
第二节 贾谊骚体作品的创作及其楚辞学价值 | 第65-74页 |
第四章 汉代楚辞学的奠基——刘安及其《离骚传》 | 第74-89页 |
第一节 刘安的生平及著述 | 第74-75页 |
第二节 《离骚传》的开创性意义 | 第75-80页 |
第三节 刘安《离骚传》所引起的学术争鸣 | 第80-85页 |
第四节 刘安及其宾客创作对屈骚的吸收和继承 | 第85-89页 |
第五章 屈原史料的建立及骚怨精神的揭橥——司马迁及其《屈原列传》 | 第89-106页 |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及著述 | 第89-90页 |
第二节 《屈原列传》的楚辞学价值 | 第90-93页 |
第三节 司马迁对楚辞学的贡献 | 第93-101页 |
第四节 司马迁屈学成就的社会历史原因 | 第101-106页 |
第六章 《楚辞》的最终编辑和命名——刘向刘歆的楚辞研究 | 第106-130页 |
第一节 刘向刘歆父子生平及著述 | 第106-109页 |
第二节 刘向对屈原精神的接受和继承 | 第109-113页 |
第三节 刘向编辑《楚辞》考论 | 第113-123页 |
第四节 《九章》的编辑及命名 | 第123-124页 |
第五节 刘向刘歆父子的骚体文学创作 | 第124-130页 |
第七章 貌异心同,辞韵沉膇——扬雄的楚辞研究 | 第130-149页 |
第一节 扬雄的生平及著述 | 第130-132页 |
第二节 《反离骚》所代表的扬雄早期评骚思想 | 第132-142页 |
第三节 《法言·吾子》反映扬雄后期骚学思想的成熟 | 第142-147页 |
第四节 《方言》的楚辞学价值 | 第147-149页 |
第八章 人格批评的突破,审美批评的创始——班固的楚辞研究 | 第149-169页 |
第一节 班固的生平及著述 | 第149-150页 |
第二节 班固楚辞研究的全面性与独特性 | 第150-155页 |
第三节 班固楚辞研究引起的学术争鸣 | 第155-158页 |
第四节 班固评骚的矛盾统一 | 第158-163页 |
第五节 班固楚辞研究的创新及影响 | 第163-169页 |
第九章 汉代楚辞学的巅峰——王逸及其《楚辞章句》 | 第169-196页 |
第一节 王逸的生平及著述 | 第169-170页 |
第二节 《楚辞章句》的成书、编次及体例 | 第170-179页 |
第三节 《楚辞章句》的版本及流传 | 第179-181页 |
第四节 《楚辞章句》的特色 | 第181-188页 |
第五节 《楚辞章句》的成就及影响 | 第188-196页 |
第十章 楚辞的余绪——论汉代骚体文学 | 第196-229页 |
第一节 骚体文学的界定及类别 | 第196-201页 |
第二节 楚辞的真传——论汉代拟骚诗 | 第201-210页 |
第三节 论汉代骚体赋 | 第210-223页 |
第四节 悼骚体 | 第223-227页 |
第五节 骚体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第227-229页 |
第十一章 楚辞与汉代诗赋 | 第229-255页 |
第一节 楚辞沃灌下的汉代文学 | 第229-233页 |
第二节 楚辞与汉代诗歌 | 第233-242页 |
第三节 楚辞与汉赋 | 第242-255页 |
第十二章 慷慨任气、骚人情深——建安风骨与楚辞 | 第255-273页 |
第一节 思想的解放与文学的自觉 | 第255-258页 |
第二节 悲天悯人、感离伤乱——建安文学与楚辞的契合 | 第258-262页 |
第三节 慷慨任气、直面人生——建安诗歌对楚辞的继承 | 第262-267页 |
第四节 意绪绵邈、骚人情深——建安骚体赋对楚辞个性化抒情的复归 | 第267-273页 |
第十三章 依诗释骚——汉代楚辞阐释的文化特征 | 第273-288页 |
第一节 “依经立义”为基础的屈原评价和楚辞训释 | 第273-276页 |
第二节 《离骚》经学化的历史演进 | 第276-285页 |
第三节 《离骚》称经的文化内涵 | 第285-288页 |
第十四章 儒道杂糅、儒外道内——汉代文人的骚学心态 | 第288-301页 |
第一节 汉代文人儒道杂糅骚学心态的表现 | 第288-293页 |
第二节 汉代文人儒道杂糅骚学心态的文化成因 | 第293-301页 |
结语 | 第301-304页 |
参考文献 | 第304-3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319-320页 |
后记 | 第320-3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