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凡例 | 第11-12页 |
绪论 | 第12-19页 |
一、选题及其意义述 | 第12-14页 |
二、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 第14-17页 |
三、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论文创新 | 第18-19页 |
第一部分 :清代内蒙古“东四盟”概况 | 第19-30页 |
一、漠南蒙古归附清朝与盟旗制度确立 | 第19-20页 |
二、清代内蒙古“东四盟”各旗的疆界及其划分原则 | 第20-25页 |
三、内地农业人口涌入“蒙地”与清廷在内蒙古“东四盟”地区设置州县 | 第25-30页 |
第二部分 :肃亲王善耆的北巡活动及其所撰考察报告 | 第30-45页 |
一、肃亲王善耆北巡的历史背景 | 第30-33页 |
(一)“金丹道”暴动及其影响 | 第30-31页 |
(二)“庚子国变”与清末“新政” | 第31-32页 |
(三)日俄战争对东蒙局势的影响 | 第32-33页 |
二、肃亲王善耆生平及其对内蒙古“东四盟”的巡视活动 | 第33-39页 |
(一)肃亲王善耆生平 | 第33-34页 |
(二)肃亲王善耆对内蒙古“东四盟”的巡视 | 第34-35页 |
(三)肃亲王北巡的路线 | 第35-39页 |
三、肃亲王所撰调查报告及其价值与局限 | 第39-45页 |
(一)《奏折》撰写的缘起及其过程 | 第39-40页 |
(二)《奏折》的内容 | 第40-43页 |
(三)《奏折》的思想局限 | 第43-44页 |
(四)《奏折》的价值 | 第44-45页 |
第三部分 :肃亲王北巡扈从人员撰写的考察报告及其历史地理价值 | 第45-95页 |
一、陈祖墡及其《东蒙古纪程》 | 第46-60页 |
(一)陈祖墡生平 | 第46-47页 |
(二)《东蒙古纪程》的成书过程与版本 | 第47-49页 |
(三)《东蒙古纪程》的内容与价值 | 第49-57页 |
(四)《东蒙古纪程》的局限 | 第57-60页 |
二、冯诚求及其内蒙古“东四盟”考察报告 | 第60-73页 |
(一)冯诚求生平 | 第60-61页 |
(二)《游记》的版本及其在内容、价值上与陈祖墡《纪程》的异同 | 第61-70页 |
(三)《冯诚求上理藩部——条陈内外蒙古》的内容及其价值与局限 | 第70-73页 |
三、吴禄贞的《东四盟蒙古时纪》与《经营蒙古条议》 | 第73-82页 |
(一)吴禄贞生平及其思想 | 第73-76页 |
(二)《东四盟蒙古时纪》、《经营蒙古条议》的版本及内容的价值与局限 | 第76-82页 |
1、《东四盟蒙古时纪》与《经营蒙古条议》的版本 | 第76-77页 |
2、《东四盟蒙古时纪》与《经营蒙古条议》的内容及价值与局限 | 第77-82页 |
四、姚锡光的内蒙古考察报告——《筹蒙刍议》 | 第82-95页 |
(一)姚锡光生平及其两次内蒙古考察 | 第82-84页 |
(二)《筹蒙刍议》的内容、版本及其思想主张 | 第84-92页 |
(三)《考察东蒙古奏稿》与《筹蒙刍议》的史源问题辨析 | 第92-95页 |
第四部分 :余论 | 第95-101页 |
一、肃亲王及其北巡扈人员所撰考察报告的横向特征 | 第95-97页 |
二、肃亲王及其北巡扈人员所撰考察报告的纵向特征 | 第97-101页 |
本文主要引徵及参考文献 | 第101-115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状况一览表 | 第115-117页 |
后记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