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液体空化强化微通道传热机理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3页
主要符号说明第13-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2页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18页
   ·微通道热沉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现状第18-20页
   ·液体空化基础理论及其强化传热研究现状第20-30页
     ·空化生成机理研究第20-23页
     ·空化泡动力学研究第23-28页
       ·空泡动力学理论研究第23-25页
       ·空泡动力学数值研究第25-26页
       ·空泡动力学实验研究第26-28页
     ·微通道空化流动特性研究第28-29页
     ·液体空化强化传热研究第29-30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第30-32页
第二章 半无限大空间近壁面空化泡动力学行为特性及其对传热的影响第32-50页
   ·物理和数学模型第32-34页
   ·计算区域和控制方程的离散第34-35页
   ·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第35-36页
   ·网格无关性及模型验证第36-37页
   ·结果与讨论第37-44页
     ·空化泡在加热壁面附近的溃灭行为第38-41页
     ·初始无量纲距离的影响第41-42页
     ·初始空泡半径的影响第42-43页
     ·初始空化泡饱和压力的影响第43-44页
   ·考虑生长过程的空化泡动力学特性及其对壁面传热的影响第44-48页
     ·空化泡生长、溃灭对壁面传热影响的分析第45-47页
     ·空化泡中心与壁面间的距离对传热的影响第47页
     ·空化泡初始半径对传热的影响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平行双壁面间空化泡动力学特性及其对传热的影响第50-60页
   ·物理与数学模型第50页
   ·模型验证第50-51页
   ·结果与讨论第51-59页
     ·平行双壁面间空化泡动力学行为及其对传热的影响第51-55页
     ·空化泡初始半径的影响第55-56页
     ·空化泡初始压力的影响第56-57页
     ·初始无量纲距离的影响第57-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三维微通道中空化泡动力学特性及其对传热的影响第60-76页
   ·物理与数学模型第60-62页
   ·模型验证第62-63页
   ·结果与讨论第63-75页
     ·微通道内空化泡的动力学行为及其对传热的影响第63-67页
     ·气泡初始位置的影响第67-71页
     ·初始半径的影响第71-75页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水力空化强化微通道换热实验研究第76-100页
   ·实验平台设计第76-84页
     ·系统组成第76-77页
     ·微通道设计与封装第77-80页
     ·数据采集与处理第80-83页
       ·温度与热流的测量第80-82页
       ·压力测量第82页
       ·流量测量第82-83页
       ·数据和图像采集第83页
     ·误差分析第83-84页
   ·实验方案与步骤第84-85页
     ·实验工况第84页
     ·实验步骤第84-85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5-98页
     ·内置矩形限流结构的微通道空化流动和传热特性第85-92页
       ·空化数对流动和换热的影响第85-88页
       ·雷诺数对流动和换热的影响第88-91页
       ·热流密度对换热的影响第91-92页
     ·内置渐缩-渐扩形限流结构微通道流动换热特性第92-97页
       ·空化数对流动和换热的影响第92-94页
       ·雷诺数对流动和换热的影响第94-97页
     ·不同限流结构微通道水力空化强化传热经济性对比第97-98页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六章 内置矩形限流结构微通道内空化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研究第100-106页
   ·物理和数学模型第100-102页
   ·数值方法第102页
   ·结果与讨论第102-105页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6-110页
   ·主要结论第106-108页
   ·主要创新点第108-109页
   ·工作不足之处及展望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icro-PIV方法的微槽群热沉内流动与传热的可视化实验和理论研究
下一篇:煤矿通风瓦斯蓄热氧化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