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城市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问题 | 第19-43页 |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分区 | 第19-21页 |
·气候区划 | 第19-20页 |
·夏热冬冷地区分布范围和气候特征 | 第20-21页 |
·气候影响因素组成 | 第21-23页 |
·风 | 第22页 |
·日照和太阳辐射 | 第22页 |
·温度 | 第22页 |
·湿度 | 第22页 |
·降水 | 第22-23页 |
·主要的城市气候问题 | 第23-24页 |
·城市热岛 | 第23页 |
·城市温度控制 | 第23-24页 |
·城市通风 | 第24页 |
·城市风害 | 第24页 |
·基本的城市气候适应性策略 | 第24-25页 |
·蒸发降温增湿 | 第24页 |
·通风降温除湿 | 第24-25页 |
·防冷风避寒 | 第25页 |
·日照遮蔽降温 | 第25页 |
·太阳辐射增温 | 第25页 |
·局地微风降温 | 第25页 |
·与气候相关的城市空间形态要素组成 | 第25-37页 |
·自然地形 | 第26-28页 |
·城市形态与结构 | 第28-30页 |
·城市立体形态分布 | 第30-32页 |
·城市肌理 | 第32-34页 |
·开敞空间 | 第34-35页 |
·其它具体要素 | 第35-37页 |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设计 | 第37-41页 |
·城市气候条件的分析与评价 | 第37-40页 |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设计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宏观层面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43-71页 |
·宏观层面的设计目标和任务 | 第43页 |
·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43-51页 |
·城市建设用地的气候适宜性评价 | 第43-47页 |
·城市空间发展结构指引 | 第47-48页 |
·城市道路交通指引 | 第48-49页 |
·城市高度分区控制 | 第49-50页 |
·城市绿地系统指引 | 第50-51页 |
·案例实践——花垣县城总体城市设计指引策略 | 第51-70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1页 |
·气候状况分析与评价 | 第51-58页 |
·气候适应性设计指引 | 第5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中观层面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71-85页 |
·中观层面的设计目标和任务 | 第71页 |
·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71-75页 |
·建筑群体布局指引 | 第71-72页 |
·街道空间设计 | 第72-73页 |
·景观环境设计 | 第73-75页 |
·案例实践——湘潭福星路周边地段城市设计指引策略 | 第75-84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75页 |
·气候状况分析与评价 | 第75-77页 |
·气候适应性设计指引 | 第77-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微观层面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85-98页 |
·微观层面的设计目标和任务 | 第85页 |
·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85-88页 |
·植物配置 | 第85-86页 |
·水体形式设计 | 第86-87页 |
·材料选择和铺装 | 第87页 |
·小品设施的设置 | 第87-88页 |
·城市色彩的选择 | 第88页 |
·案例实践——具体城市设计指引策略 | 第88-97页 |
·植物配置指引 | 第88-89页 |
·水体形式设计指引 | 第89页 |
·材料选择及铺装指引 | 第89-90页 |
·小品设施设置指引 | 第90页 |
·城市色彩指引 | 第90-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主要研究工作 | 第9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98-99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