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地图叠加法的南宁城市叙事空间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研究背景第8-10页
     ·叙事学的发展及空间叙事学的出现第8-9页
     ·城市叙事空间研究的出现第9页
     ·城市叙事空间研究方法——地图叠加法第9-10页
   ·国内外叙事空间研究现状介绍第10-14页
     ·国外叙事空间现状进展第10-12页
     ·国内叙事空间现状进展第12-13页
     ·研究进展第13-14页
     ·叙事空间研究动态分析第14页
   ·地图叠加法对城市叙事空间研究的意义第14-16页
   ·基于地图叠加法的叙事空间研究现状评析第16-17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研究目的第17页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7页
     ·研究的实践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基于地图叠加法对城市叙事空间研究方法分析第18-23页
   ·地图叠加法对城市叙事空间研究过程简介第18页
   ·地图叠加法对城市叙事空间研究各步骤分析第18-19页
   ·应用地图叠加法分析城市叙事空间的主要理由第19-23页
     ·体现在对各种要素的整合能力上第20页
     ·具体的研究方法上的科学性第20-21页
     ·平衡了城市空间研究视角第21-23页
第三章 南宁市旧城中心区发展分期与地图选择第23-31页
   ·南宁市旧城中心区发展脉络简介第23-27页
     ·南宁城市建制沿革第23-24页
     ·南宁旧城中心区发展追溯第24-27页
   ·南宁市旧城中心区空间要素历时性研究第27-28页
   ·南宁市旧城中心区叙事研究地图的选择与分析第28-31页
     ·唐宋时期古城地图选择第28-29页
     ·清朝时期邕州古城地图选择第29-30页
     ·1943年南宁市地图选择与分析第30页
     ·1950年南宁市地图第30页
     ·2010年南宁市地图第30-31页
第四章 南宁市旧城中心区叙事空间研究范围的确立第31-41页
   ·南宁市旧城中心区城市叙事空间要素类别研究第31-33页
     ·标志物第31-32页
     ·节点第32页
     ·路径第32页
     ·区域第32-33页
     ·边界第33页
   ·南宁市旧城中心区不同时期城市叙事空间要素概览第33-38页
     ·唐宋时期南宁旧城中心区城市叙事空间要素第34页
     ·清朝时期南宁旧城中心区城市叙事空间要素第34-35页
     ·1943年南宁旧城中心区城市叙事空间要素第35-36页
     ·1950年南宁旧城中心区城市叙事空间要素第36-37页
     ·2010年南宁旧城中心区城市叙事空间要素第37-38页
   ·南宁市旧城中心区叙事空间研究范围的确定第38-41页
第五章 南宁市旧城中心区可视域空间结构与历时性分析第41-50页
   ·南宁市旧城中心区不同时期可视域空间结构与特征分析第41-45页
     ·唐宋时期可视域空间结构第41-42页
     ·清朝时期可视域空间结构第42页
     ·1943年可视域空间结构第42-43页
     ·1950年可视域空间结构第43-44页
     ·2010年可视域空间结构第44-45页
   ·南宁市旧城中心区总体可视域历时性分析第45-50页
     ·解放路可视域群第46-47页
     ·兴宁路可视域群第47-48页
     ·中山路可视域群第48-50页
第六章 南宁市旧城中心区城市事件叙事空间研究第50-57页
   ·城市事件与城市叙事空间研究第50-52页
     ·城市事件的相关定义第50页
     ·从城市事件切入对城市空间的非物质要素进行深度挖掘第50-51页
     ·利用地图叠加法对城市事件空间叙事进行整合研究第51-52页
   ·南宁市旧城中心区城市事件要素整合第52-55页
   ·南宁市旧城中心区城市事件叙事空间结构分析第55-56页
   ·城市事件叙事空间研究小结第56-57页
第七章 南宁市旧城中心区叙事空间研究第57-66页
   ·南宁市旧城中心区叙事空间结构分析第57-59页
   ·解放路可视域群分析第59-64页
     ·新会书院第60页
     ·两湖会馆第60-61页
     ·安徽会馆第61-62页
     ·南宁商会第62-63页
     ·董达庭商住楼第63-64页
     ·万利酱园第64页
   ·可视域群研究小结第64-66页
第八章 结语第66-68页
   ·本文总结第66-67页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人居环境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下一篇: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