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银行体制论文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8-29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第18-22页
     ·研究背景第18-20页
     ·研究问题第20-21页
     ·研究意义第21-22页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2-25页
     ·宏观审慎监管第22-24页
     ·金融稳定与系统性风险第24-25页
 第三节 论文结构安排和主要创新点第25-29页
     ·论文的结构安排第25-27页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7-29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9-49页
 第一节 系统性风险测度的研究第29-36页
     ·系统性风险测度的直接法和间接法第29-32页
     ·系统性风险测度的结构化方法和简式方法第32-33页
     ·系统性风险测度的时间维度方法和横截面维度方法第33-36页
 第二节 影子银行及其监管的研究第36-39页
     ·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的测算第37页
     ·影子银行产生及迅速发展的原因第37-38页
     ·影子银行信贷中介产生过程第38页
     ·为何要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第38-39页
     ·如何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第39页
 第三节 宏观审慎工具实践的研究第39-44页
     ·宏观审慎工具使用原则第39-40页
     ·宏观审慎工具的类型第40-41页
     ·宏观审慎工具的有效性第41-44页
 第四节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第44-49页
     ·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第44-45页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定性研究第45-46页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定量研究第46-49页
第三章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概览第49-77页
 第一节 巴塞尔协议监管理念的演变第49-61页
     ·巴塞尔协议Ⅰ的主要内容及评价第49-51页
     ·巴塞尔协议Ⅱ的主要改进及评价第51-55页
     ·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改进及评价第55-61页
 第二节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及其要素简析第61-76页
     ·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第62页
     ·系统性风险的监测第62-70页
     ·识别更广义金融体系(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第70-71页
     ·宏观审慎工具第71页
     ·制度安排和政策协调第71-76页
     ·中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第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四章 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测度的简式法第77-98页
 第一节 简式法介绍第78-86页
     ·简式法的经济学模型基础第78-86页
     ·简式法的计量检验第86页
 第二节 基于简化法的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测度第86-95页
     ·数据说明第86-89页
     ·实证结果分析第89-91页
     ·稳健性分析第91-95页
 第三节 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动态化分析第95-97页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五章 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测度的综合法第98-111页
 第一节 综合法介绍第98-102页
     ·综合法测度基础第98-99页
     ·MES计算及DCC-GARCH模型介绍第99-102页
 第二节 基于综合法的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测度第102-108页
     ·数据说明第102-103页
     ·中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贡献测度第103-108页
 第三节 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贡献影响因素分析第108-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六章 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测度的结构法第111-132页
 第一节 结构法介绍第111-117页
     ·结构法的组成部分——或有权益分析法第111-114页
     ·结构法的组成部DAG方法第114-117页
     ·数据说明第117页
 第二节 基于结构法的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时间维度测度第117-120页
     ·中国单个金融机构的违约风险第118-119页
     ·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时间维度测度第119-120页
 第三节 基于结构法的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横截面维度测度第120-125页
     ·基于DAG的中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甄别第122-123页
     ·基于方差分解的中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甄别第123-125页
 第四节 三种系统性风险测度方法的对比第125-130页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第七章 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系统性风险研究第132-183页
 第一节 影子银行的定义第133-136页
     ·国外学者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第133-134页
     ·国内学者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第134-136页
 第二节 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原因分析第136-149页
     ·影子信贷中介过程第136-140页
     ·三种类型的影子银行体系第140-145页
     ·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原因分析第145-149页
 第三节 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监测及监管第149-168页
     ·影子银行体系的监测第149-157页
     ·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第157-168页
 第四节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系统性风险第168-181页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收支表”第169-170页
     ·国内外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差异第170-171页
     ·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原因、风险及其监管第171-181页
 本章小结第181-183页
第八章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第183-203页
 第一节 全球宏观审慎工具的类型及其使用方法第183-187页
     ·全球宏观审慎工具的类型第183-185页
     ·宏观审慎工具的使用方法第185-187页
 第二节 全球宏观审慎工具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第187-192页
     ·全球宏观审慎工具实践的基本特征第187-189页
     ·宏观审慎工具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89-192页
 第三节 宏观审慎工具的有效性分析第192-196页
 第四节 基于宏观审慎视角的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分析第196-200页
     ·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及其调控第197-200页
     ·基于宏观审慎视角的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第200页
 本章小结第200-203页
第九章 宏观审慎政策的传导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第203-231页
 第一节 宏观审慎政策的传导机制第203-209页
     ·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第204-207页
     ·宽松的宏观审慎政策第207-209页
 第二节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第209-212页
     ·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第209-211页
     ·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第211-212页
 第三节 银行风险承担视角的中国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分析第212-229页
     ·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第212-217页
     ·中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实证分析第217-226页
     ·中国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第226-229页
 本章小结第229-231页
第十章 全文总结第231-239页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第231-235页
 第二节 今后研究方向第235-239页
论文相关术语第239-240页
参考文献第240-252页
致谢第252-257页
附录第257-27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78页

论文共2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球证券交易所公司化改制研究--兼论我国证券市场治理的改进
下一篇:区域性商业银行风险及监管创新--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拓展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