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论文

区域性商业银行风险及监管创新--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拓展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4页
第一章 导论第14-25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15-20页
     ·国内有关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研究第15-18页
     ·国外相关研究第18-20页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第20-23页
     ·研究思路第20-22页
     ·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第23-25页
     ·本文主要的创新第23-24页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第24-25页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第25-57页
 第一节 金融不稳定:基础理论、机制与最新发展第25-37页
     ·金融稳定性的内涵研究第25-28页
     ·金融稳定性的测度与金融危机的预警第28-35页
     ·金融不稳定与流动性过剩第35-37页
 第二节 银行间风险传染的研究综述第37-47页
     ·银行之间风险传染的理论分析第37-43页
     ·银行之间风险传染的实证分析第43-47页
 第三节 金融监管理论发展第47-57页
     ·金融监管的社会公共利益理论第47-48页
     ·金融监管的金融脆弱性理论第48-51页
     ·从微观监管争论到统一监管、宏观审慎监管第51-57页
第三章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及风险特征分析第57-85页
 第一节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第57-67页
     ·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历程概述第57-61页
     ·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第61-63页
     ·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63-67页
 第二节 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第67-76页
     ·区域性商业银行业务概述第67-69页
     ·区域性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的业务联系第69-76页
 第三节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第76-85页
     ·从微观层面看区域性商业银行的风险第76-81页
     ·从宏观层面看区域性商业银行风险第81-85页
第四章 风险外溢与传导:基于银行间风险传染的研究第85-109页
 第一节 银行间风险外溢的路径分析第85-92页
     ·基于资产负债关系的银行间风险外溢第86-88页
     ·基于支付清算体系的银行间风险外溢第88-91页
     ·基于企业渠道的银行间风险外溢第91-92页
 第二节 模型测度:双边风险敞口矩阵第92-99页
     ·风险传染模型的比较第92-96页
     ·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的测度方法第96-97页
     ·矩阵法的理论原理第97-99页
 第三节 区域性商业银行风险外溢的实证研究第99-109页
     ·样本选择第99-102页
     ·区域性商业银行风险外溢模拟结果第102-107页
     ·结论第107-109页
第五章 传统金融监管的局限与改革趋势第109-131页
 第一节 次贷危机后各界对金融监管的反思第109-121页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各界对金融监管的反思第109-112页
     ·宏观审慎监管的认识基础第112-121页
 第二节 区域性商业银行风险案例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第121-126页
     ·国内区域性商业银行的风险第121-124页
     ·国外商业银行:北岩银行的风险传染第124页
     ·启示第124-126页
 第三节 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现状与金融监管改革第126-131页
     ·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现状第126-128页
     ·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存在的问题第128-131页
第六章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工具与本土适用性第131-147页
 第一节 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与原则第131-132页
 第二节 宏观审慎监管与政策的实践:机制、目标与工具第132-142页
     ·宏观审慎工具第132-141页
     ·宏观审慎工具在各国的实践和运用情况第141-142页
 第三节 宏观审慎监管的本土适用性第142-147页
     ·宏观审慎的适用性和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特殊性第142-144页
     ·宏观审慎监管实践中的问题第144-147页
第七章 基于区域性商业银行风险及外溢影响的宏观审慎监管第147-151页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47-148页
 第二节 对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建设提出的政策建议第148-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
下一篇:风险预警、信贷危机与宏观审慎管理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