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的理性探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8-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1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榜样教育 | 第12-13页 |
·心理学视角下的榜样教育 | 第13页 |
·教育学视角下的榜样教育 | 第13-14页 |
·人性视角下的榜样教育 | 第14-15页 |
·文本视角下的榜样教育 | 第15-16页 |
3 榜样教育的内涵界定 | 第16-24页 |
·榜样的界定 | 第16-18页 |
·榜样教育的界定 | 第18-24页 |
·榜样教育的概念 | 第18-19页 |
·榜样教育的功能 | 第19-21页 |
·榜样教育的特点 | 第21-23页 |
·榜样教育的形式 | 第23-24页 |
4 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的变化及趋势分析 | 第24-30页 |
·榜样教育的历史回顾 | 第24-26页 |
·榜样教育的变化趋势分析 | 第26-30页 |
·榜样教育变化的表现 | 第26-28页 |
·榜样教育变化的原因 | 第28-30页 |
5 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的理性探究 | 第30-44页 |
·适合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的基本要素探究 | 第30-39页 |
·榜样教育的人性观 | 第30-33页 |
·榜样教育的生命观 | 第33-35页 |
·榜样教育的幸福观 | 第35-37页 |
·榜样教育的成功观 | 第37-39页 |
·当代中国榜样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探究 | 第39-44页 |
·高尚性与生活性的有机契合 | 第39-41页 |
·典型性与真实性的辩证统一 | 第41-42页 |
·感性影响与理性引导的层级递进 | 第42-43页 |
·主流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相互共振 | 第43-44页 |
6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