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前言 | 第9-16页 |
| 第一章 “中国写实画派”成立的时代背景 | 第16-34页 |
| ·艺术品市场化 | 第17-21页 |
| ·新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状况 | 第18-20页 |
| ·前“中国写实画派”成员作品拍卖 | 第20-21页 |
| ·“85新潮美术” | 第21-29页 |
| ·“85新潮美术”的本质 | 第23-27页 |
| ·“85新潮美术”对中国写实绘画的影响 | 第27-29页 |
| ·艺术多元化 | 第29-34页 |
| ·多元论与多元化 | 第29-31页 |
| ·艺术多元化与中国写实油画 | 第31-34页 |
| 第二章 “中国写实画派”的成立及其组织情况 | 第34-58页 |
| ·从“北京写实画派”到“中国写实画派” | 第34-37页 |
| ·“北京写实画派”画派成立的缘由 | 第37-39页 |
| ·油画门类标准的无序 | 第37页 |
| ·官办美展的束缚 | 第37-38页 |
| ·以建构学术平台促发展 | 第38-39页 |
| ·“中国写实画派”的“三驾马车” | 第39-41页 |
| ·《中国写实画派成立宣言》 | 第41-46页 |
| ·画派与艺术宣言的由来 | 第41-43页 |
| ·《中国写实画派成立宣言》内容 | 第43-44页 |
| ·与《决澜社宣言》内容比较 | 第44-46页 |
| ·“中国写实画派”的成员 | 第46-55页 |
| ·“北京写实画派”成员暨“中国写实画派”画派的第一批成员 | 第47-49页 |
| ·第二批加入成员 | 第49-51页 |
| ·第三批加入成员 | 第51-52页 |
| ·第四批加入成员 | 第52-55页 |
| ·“中国写实画派”成员分析 | 第55-58页 |
| 第三章 “中国写实画派”作品分析 | 第58-82页 |
| ·绘画艺术语言体系的变化 | 第58-62页 |
| ·抽象与具象的关系 | 第59-61页 |
| ·具象写实油画的学术定位 | 第61-62页 |
| ·“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译法 | 第62-63页 |
| ·“中国写实画派”三种主要艺术倾向 | 第63-73页 |
| ·古典主义倾向 | 第65-68页 |
| ·浪漫主义倾向 | 第68-71页 |
| ·现实主义倾向 | 第71-73页 |
| ·“中国写实画派”作品个案分析 | 第73-82页 |
| ·《青春记事之五——边疆雪》——古典主义的技道合一 | 第74-76页 |
| ·《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与达芬奇的对话 | 第76-78页 |
| ·《装修》——现实主义笔下的芸芸众生 | 第78-82页 |
| 第四章 “中国写实画派”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 第82-100页 |
| ·与同时期的中国其它写实油画学派比较 | 第82-83页 |
| ·与20世纪初期西方美术主要艺术流派存在时间的比较 | 第83-85页 |
| ·“中国写实画派”长青的原因分析 | 第85-100页 |
| ·外因 | 第86-92页 |
| ·内因 | 第92-100页 |
| 第五章 “中国写实画派”的危机 | 第100-117页 |
| ·艺术市场化 | 第100-103页 |
| ·资本的力量 | 第101-102页 |
| ·双刃之剑 | 第102-103页 |
| ·艺术市场化对于“中国写实画派”的负面影响 | 第103-110页 |
| ·一些画家被异化为供货商 | 第104-105页 |
| ·画家的自我复制导致僵死 | 第105-108页 |
| ·作品成为中产阶层审美趣味的宠儿 | 第108-110页 |
| ·写实油画摄影化 | 第110-117页 |
| ·写实油画与摄影的关联 | 第111-113页 |
| ·写实油画的摄影化表现 | 第113-117页 |
| 第六章 “中国写实画派”往何处去 | 第117-143页 |
| ·手工技艺是底线 | 第117-128页 |
| ·油画的手工技艺起源与发展 | 第118-121页 |
| ·手工技艺承载的气息 | 第121-123页 |
| ·手工技艺在当下时代的意义 | 第123-128页 |
| ·重返写生 | 第128-133页 |
| ·何谓重返 | 第128-129页 |
| ·重返目的 | 第129-133页 |
| ·回归经典 | 第133-140页 |
| ·什么是经典 | 第133-135页 |
| ·经典的品质 | 第135-137页 |
| ·回归经典的意义 | 第137-140页 |
| ·关注现实 | 第140-143页 |
| 第七章 “中国写实画派”的艺术贡献 | 第143-170页 |
| ·与“当代艺术”中的文化虚无主义对立 | 第143-158页 |
| ·“当代艺术”的范畴 | 第145-146页 |
| ·“当代艺术”中的文化虚无主义 | 第146-150页 |
| ·两种艺术观的对立 | 第150-158页 |
| ·对中国写实油画本体的建构 | 第158-167页 |
| ·“中国写实油画学派”建构基本完成 | 第158-162页 |
| ·提升中国写实油画品质 | 第162-167页 |
| ·时代的歌者 | 第167-170页 |
| 结束语 | 第170-1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1-176页 |
| 附录 | 第176-194页 |
| 附录1 杨飞云先生访谈录 | 第176-182页 |
| 附录2 李士进先生访谈录 | 第182-194页 |
| 致谢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