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图名目录 | 第11-14页 |
| 表名目录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0页 |
| ·环境与经济关系的研究 | 第15-18页 |
| ·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对立关系 | 第16页 |
| ·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关系 | 第16页 |
| ·环境与经济的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 | 第16-18页 |
| ·水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18-21页 |
| ·水污染物排放与经济的实证研究 | 第19页 |
| ·水质浓度与经济的实证研究 | 第19-21页 |
| ·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 第21-24页 |
| ·环境效率 | 第21-22页 |
|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 第22页 |
| ·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国内外对于中国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 ·对整体经济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 第24-25页 |
| ·对工业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 第25-26页 |
| ·对农业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 第26-27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 ·水环境经济经验关系研究 | 第27页 |
| ·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 第27-28页 |
| ·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 | 第28-29页 |
|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0-43页 |
| ·自然概况 | 第30-33页 |
| ·气象 | 第30-31页 |
| ·土壤 | 第31页 |
| ·水文水资源 | 第31-32页 |
| ·污染来源及水质状况 | 第32-33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3-43页 |
| ·行政区划及人口 | 第33-34页 |
| ·经济发展 | 第34-43页 |
| 第三章 关中水环境经济经验关系研究 | 第43-70页 |
| ·水环境与经济指标的选取 | 第43-44页 |
| ·经济指标的选取 | 第43页 |
| ·水环境指标的选取 | 第43-44页 |
| ·西安水环境质量与经济指标关系分析 | 第44-47页 |
|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46-47页 |
| ·西安水质与经济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47页 |
| ·西安市水环境质量与经济指标数据处理 | 第47-49页 |
| ·水环境质量与经济指标的标准化 | 第47-48页 |
| ·水环境质量指标的滑动平均 | 第48-49页 |
| ·西安市水质经济经验关系式的构建 | 第49-61页 |
| ·数据拟合关系式的导数约束 | 第50-57页 |
| ·西安市水质经济经验关系式的确定 | 第57-60页 |
| ·经验关系式的检验 | 第60-61页 |
| ·关中及其它四市水环境经济经验关系式的建立 | 第61-65页 |
| ·水环境和经济指标的来源和处理 | 第61页 |
| ·水环境经济经验关系式的建立 | 第61-65页 |
| ·讨论 | 第65-69页 |
| ·水环境-经济关系式的三种特征 | 第65-67页 |
| ·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新解释 | 第67-69页 |
| ·小结 | 第69-70页 |
| 第四章 关中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 第70-89页 |
| ·研究方法 | 第70-73页 |
| ·不考虑非期望产出距离函数 | 第70-71页 |
| ·考虑非期望产出SBM方向性距离函数 | 第71-72页 |
| ·考虑非期望产出且投入和产出不可分离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 | 第72-73页 |
| ·Malmquist-Luenberger(ML)生产率指数 | 第73页 |
| ·研究数据的选取及来源 | 第73-76页 |
| ·投入数据 | 第73-74页 |
| ·产出数据 | 第74-75页 |
| ·数据来源 | 第75-76页 |
| ·环境效率计算 | 第76-83页 |
| ·环境效率时间差异分析(纵向) | 第76-80页 |
| ·五市环境效率地区差异的对比分析(横向) | 第80-83页 |
|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 | 第83-86页 |
| ·五市纵向对比 | 第83-84页 |
| ·五市横向对比 | 第84-85页 |
| ·关中1997-2011年平均值 | 第85-86页 |
| ·水环境约束下五市经济发展模式的判定 | 第86-87页 |
| ·讨论 | 第87-88页 |
| ·小结 | 第88-89页 |
| 第五章 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89-122页 |
| ·研究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 | 第89-93页 |
| ·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的重要性 | 第89-90页 |
| ·基本原理 | 第90页 |
| ·计算方法 | 第90-91页 |
| ·相关辅助分析 | 第91-93页 |
| ·影响因素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93-95页 |
| ·因素的选取 | 第93-94页 |
| ·数据来源 | 第94-9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5-117页 |
| ·环境效率影响因素 | 第95-114页 |
|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4-117页 |
| ·政策建议 | 第117-120页 |
| ·西安 | 第117-118页 |
| ·铜川 | 第118-119页 |
| ·宝鸡 | 第119页 |
| ·咸阳 | 第119-120页 |
| ·渭南 | 第120页 |
| ·小结 | 第120-12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 ·研究结论 | 第122-123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23页 |
| ·研究展望 | 第123-125页 |
| ·数据的进一步完善 | 第123页 |
| ·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123-124页 |
| ·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第124-1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5-132页 |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2-133页 |
| 附录 第三、四章主要计算程序 | 第133-151页 |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