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3-23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 第13-14页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 第14-16页 |
一、教育发展的需要 | 第14页 |
二、课程创新的需要 | 第14-15页 |
三、聋生学习的需要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6-20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一、研究的内容 | 第20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 | 第21-23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二、经验总结法 | 第21页 |
三、教育行动研究法 | 第21-22页 |
四、调查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启示 | 第23-31页 |
第一节 聋校初中英语教材整合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23-27页 |
一、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23-24页 |
二、特殊教育学理论 | 第24-25页 |
三、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 第25-27页 |
第二节 聋校初中英语教材整合教学的基本原则 | 第27-31页 |
一、以课程标准为纲,明确相应的教学目标 | 第27-28页 |
二、以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为本,尊重学生语言发展的内在需求 | 第28-29页 |
三、以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参照,开拓教与学的渠道 | 第29页 |
四、以教师的良好素质为基础,促成教学资源的整合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聋校英语课的教学 | 第31-34页 |
第一节 聋校英语课的教学目标 | 第31-33页 |
一、语言知识 | 第32页 |
二、语言技能 | 第32页 |
三、情感态度 | 第32页 |
四、学习策略 | 第32页 |
五、文化内涵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聋校英语教学的特殊问题 | 第33-34页 |
一、以“视觉优势”为主的教学方式 | 第33页 |
二、注重知识的循环往复 | 第33页 |
三、聋校英语课型的分配 | 第33页 |
四、培养聋生的“笔谈”交际能力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教材分析 | 第34-39页 |
第一节 教材简介 | 第34页 |
第二节 教材的结构体系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教材的特点 | 第35-36页 |
一、教材内容强调真实性,教学活动强调多样性和趣味性 | 第35页 |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编写模式,实用型语言学习策略 | 第35页 |
三、尊重语言习惯,体现文化差异 | 第35页 |
四、语法知识有序呈现,语言运用循序渐进 | 第35页 |
五、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更全面的评价体系 | 第35-36页 |
第四节 教材使用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36-39页 |
一、问卷调查的分析 | 第36页 |
二、问卷调查的结论 | 第36-39页 |
第五章 聋校初中英语教材整合教学的实施 | 第39-57页 |
第一节 转换策略 | 第39-41页 |
一、“听、说”内容转换成“读、背”内容 | 第39页 |
二、口头操练转换为笔谈操练 | 第39-40页 |
三、把不符合聋生认知现实的题材转换为贴近聋生生活实际的内容 | 第40-41页 |
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转换教材中与之配套的练习 | 第41页 |
第二节 拓展策略 | 第41-43页 |
一、内容和形式的拓展 | 第41-42页 |
二、思想和文化的拓展 | 第42页 |
三、阅读素材的拓展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删除策略 | 第43页 |
第四节 调序策略 | 第43-46页 |
一、根据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调整单元之间的教学先后顺序 | 第44页 |
二、根据当下教育教学事件的发生,调整教学主题内容 | 第44页 |
三、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调整单元内部知识的编排顺序 | 第44-45页 |
四、根据语法内容调整教学顺序 | 第45页 |
五、根据话题的相似性,调整单元顺序 | 第45-46页 |
第五节 类化策略 | 第46-51页 |
第六节 对教辅资源的整合 | 第51-54页 |
一、不同版本教材的有机整合 | 第51-52页 |
二、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 第52-53页 |
三、不同年级英语教材的整合 | 第53-54页 |
第七节 鼓励学生参与教材的整合 | 第54-57页 |
一、提供交流平台,开展学习交流会 | 第54-55页 |
二、创设开放的英语环境,让周边环境成为“现实版”教材,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 第55页 |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 第55-57页 |
结束语 | 第57-59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57页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 | 第57页 |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一 | 第61-62页 |
附录二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